驱逐中企高管后,尼日尔公开发声:给钱太少,必须加钱
撒哈拉沙漠边缘的这场博弈,暴露了某些非洲政客的"生意经"!当尼日尔军政府以"工资差距"为由,闪电驱逐中石油等三家中企高管时,明眼人都能嗅到熟悉的套路——这不是简单的劳资纠纷,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资源敲竹杠"。
笔者调查发现,这场风暴酝酿已久。自去年军事政变后,尼日尔军政府就对中国打起了"组合拳":先是索要4亿美元"资源主权"贷款,到期后上演"欠债是大爷";如今又拿薪资差异说事,甚至搬出"歧视性经营"的荒唐罪名。更蹊跷的是,被驱逐高管的津德尔炼油厂,正是中尼合作典范——该厂汽油产量占全国90%,电力供应覆盖60%人口。
尼日尔石油部长奥马鲁的算盘打得震天响:中国员工月薪8678美元,本地员工仅1200美元,这差距必须抹平!可查证数据显示,尼日尔公务员平均月薪不足300美元,首都出租车司机日收入仅3美元。按这个逻辑,所有跨国企业都该被驱逐?更何况中方技术骨干常驻沙漠腹地,住板房喝淡化水,这笔"艰苦津贴"岂能忽略不计?
笔者曾探访中企在非项目,目睹过令人震撼的对比:中国工程师手把手教当地员工操作精密仪器,而不少学徒连三角函数都要从头补课。某项目负责人坦言:"我们每年投入百万美元培训,但能晋升管理岗的本地人才不足5%。"军政府如今要求"薪酬平等",本质上是要让小学生和大学教授"同工同酬"。
深层扒开这层遮羞布,军政府的三大算计浮出水面:
其一,"赖账经济学"作祟。22年来中企累计缴税超12亿美元,去年单能源税收就占财政收入的12%。军政府眼见油气管道成"输血管道",便想通过冻结账户截流资金;
其二,效仿"资源民族主义"浪潮。从赞比亚收回铜矿到几内亚叫停铁矿,某些非洲国家把外资当"提款机",尼日尔此次操作带着明显的模仿痕迹;
其三,地缘政治投机。军政府上台后与西方眉来眼去,不排除通过对华强硬换取外部支持,毕竟美国驻尼日尔基地的2000大兵还没撤呢!
这场闹剧最令人痛心的是伤害了谁?阳光国际酒店被吊销执照前,刚为200多名本地员工发放了行业最高薪资;津德尔炼油厂技术学校培养的500多名技工,如今可能面临失业。军政府或许不知道,中企在尼日尔创造的间接就业岗位超过2万个,这比某些国家"支票外交"实在得多。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2014年某国驱逐中资矿业公司,结果本国矿工三年没领到全额工资;2017年某国强征外资农场,如今粮食产量腰斩。尼日尔军政府若执意玩火,不妨看看邻国阿尔及利亚——与中国续签能源合作协议当天,总统府网站访问量暴增300%,这才是民心所向。
中企走出去既要"入乡随俗",也要守住底线。对于合理的薪资协商,我们向来持开放态度:中土集团在埃塞俄比亚推行"岗位薪酬对表",本土经理年薪已达1.8万美元;但面对把契约精神踩在脚下的勒索,必须清醒认识到:跪着求来的合作,永远换不来尊重。
眼下,尼日尔军政府释放出"可谈判"信号,但冻结的企业账户仍未解封。这种"先开枪再问话"的做派,让人想起殖民时代的强盗逻辑。奉劝某些政客:中非合作不是"过家家",今天掀了桌子,明天可没人给你做饭。当中国工程师真的全部撤离之时,尼日尔的加油站恐怕要先学会用骆驼运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