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证误诊酿悲剧:男子“被精神病”八年终获清白,医生资质漏洞引质疑

社会 04-29 阅读:2 评论:0

2024年4月,云南西双版纳的打工者宋赫收到一封来自昆明车管所的快递,被告知因“身体原因”其机动车驾驶证将被注销。这场横跨八年的荒诞闹剧由此揭开——2016年9月,当时年仅初一的宋赫竟被会泽县人民医院精神科医生王某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并被纳入国家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网络。而更令人震惊的是,涉事医生王某直至2017年5月才取得精神卫生专业执业资格,这意味着其诊断行为属于典型的无证行医。

漏洞百出的“诊断”链条  宋赫明确表示,自己从未前往卫生院接受精神健康筛查,更未面诊过王某。这场凭空而来的诊断导致他长期背负精神疾病污名,直至2024年4月24日,会泽县卫健局才正式出具证明确认其无精神疾病,承诺将其移出管理系统并恢复驾照。然而,八年间的升学、就业、社交隐性歧视已无从弥补。

行业乱象:从“疑病从有”到数据滥用  类似案例并非孤例。广西一名大学生仅因失眠就诊,便被崇左第二人民医院医生未经量表评估直接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甚至被医院擅自使用个人信息伪造就诊记录。涉事医院在投诉后虽撤销记录,却试图通过“美化过错”的协议书逃避责任。这些事件暴露出部分医疗机构为完成“严重精神障碍上报指标”,将健康人强行纳入管控体系的行业潜规则。

监管缺失下的终身代价  精神疾病误诊的后果远超普通医疗事故。一旦被录入国家管理系统,当事人将面临驾照吊销、公务员报考受限、社会评价崩塌等连锁反应。而涉事医生王某在无资质期间作出的诊断竟能通过层层审核,更折射出基层医疗监管的严重疏漏。当前,我国《精神卫生法》虽明确规定诊断需由具备资质的医师进行,但对违规行为的追责机制仍显薄弱。

重建信任需制度破局  相关部门应建立诊断复核机制,对精神疾病上报病例实行“双盲审核”;同时完善误诊赔偿标准,杜绝医院用“协议书”变相胁迫受害者。公众亦需警惕“标签化”危害——一个人的命运,不该被一纸缺乏监督的诊断书轻易改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