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越打越凶,美军被迫做出一个决定,让中国成了最大受益者?
4月的红海,让美军深陷“不对称战争”的泥潭,他们用昂贵的“标准-6”导弹去拦截胡塞武装廉价无人机,势必让军费开支进一步飙升。
据统计,日均弹药消耗竟高达3000万美元,与持续不断的大洋彼岸战火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更令人惊讶的是,五角大楼开始动用锦囊底牌,本应在印太方向威慑的重要“战斧”巡航导弹和AGM-158C反舰导弹,如今不得不抽调至中东战场,牺牲了应对亚太局势的部署。
在这场“拆东墙补西墙”的耗损游戏里,谁能笑到最后?这成为如今国际局势最具悬念的话题。
4月仅半个月内,美军针对胡塞武装无人机与导弹的拦截行为,就消耗了高达9.8亿美元的弹药。
日均超3000万美元的开支,甚至超过了乌克兰战场巅峰时的弹药日耗纪录。
表面看,美军掌握全球最先进的军工业与科技力量,但一次又一次的拦截费用,却迅速挖空他们的策略储备。
“战斧”巡航导弹库存自4500枚骤降至3200枚,优先运往红海的这部分库存消化速度已超过美军原先计划。
AGM-158C反舰导弹消耗率超月产量150%,导致生产与部署的落差高得令人瞠目。
B-2隐形轰炸机单次任务成本高达2000万美元,但胡塞武装分散布局,地形险要,一次规模空袭仍难以摧毁这些“不对称”目标。
更关键的是,这场红海战事直接威胁到了原定用于亚太方向的“远程精确打击弹药”。
五角大楼曾计划将这些核心库存部署在关岛等地,用于所谓“印太威慑计划”,如今却不得不拨出至少一半来应对中东危机,导致整个印太部署推迟了至少18个月。
美国海军和空军陷入进退两难,若继续全力增兵红海,印太战略必然面临空心化;若坚持捍卫印太,则势必在中东承受更大损失。
而无论如何调配,都意味着额外的财政飙升和后勤困境。
在这场拦截与反拦截的博弈里,美军一旦停手,就会面临基地和舰船的直接威胁;若继续砸钱,则会陷入愈演愈烈的“军费黑洞”。
这是典型的“非对称耗尽”怎么玩都吃亏,凸显出美国全球军事战略已走到一个死角,几条战线同时燃烧,军费虽破万亿美元,却仍然显得捉襟见肘。
胡塞武装的“低成本战争哲学”胡塞武装之所以能在红海搅动风云,靠的是降维式的“低成本技术”与地利因素的结合。
他们使用的Samad-3无人机单价不足1.2万美元,却迫使美军不得不用200万美元以上的标准-6或其他先进拦截手段予以应对,相当于用珍宝换瓦砾。
在实战模式里,“蜂群战术”更是让美军叫苦不迭。
胡塞武装往往一次出动几十架无人机,利用地形隐蔽,以密度去冲击美军舰载雷达和防空体系。
据统计,蜂群战术的成功率高达67%,只要其中几架突破美军防线,就足以干扰部署或引发大面积混乱。
而地理优势又为他们抵消了空袭威慑,也门的山地地形复杂,且通往红海的航道狭窄。
胡塞武装得以将美军拖进“打一枪就跑”的游击循环——脚跟不稳的美军空袭常常形成误炸,概率超过40%。
在中东大棋局中,胡塞武装更成为伊朗与沙特等势力博弈的筹码,伊朗通过持续供给装备,使得胡塞武装能与美军周旋,由此牵制美军在核谈判层面的步调;而沙特则若即若离地对胡塞行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希望借外力打击地区对手。
相比美军万亿元军费的“大机器”,胡塞武装的隐蔽和灵活却让后者的高端装备无用武之地,变成了“赔本买卖”。
拉长了时间,就让美国的全球战略部署愈发捉襟见肘。
美国看似在军事上拥有无可撼动的优势,一旦陷入多线作战,就会暴露出军工产能与供应链的薄弱。
在这场红海战事中,这些系统性“慢性病”被进一步放大。
首先是产能瓶颈。
美国155毫米炮弹月产量仅3.6万发,与俄乌冲突所需弹药规模相比,还有极大缺口。
AGM-158系列导弹的生产线扩容需要3年时间,库存恢复周期甚至长达5年以上。
多样式的武器需求——同时供应乌克兰、中东,以及维持印太大量的储备,让美国不得不走上“边生产边消耗”的模式,难以留足战略后手。
财政也是一道“隐形伤口”。
2025财年军费虽达1.02万亿美元,但其中62%只是用于维护现役装备,真正能投入新武器研发或扩充弹药的资金仅14%。
国债规模在2025年突破36万亿美元,每年偿债压力剧增,通胀侵蚀了国防预算,实际购买力比上一年度下降达9%。
防务开支多头并进:俄乌冲突持续需要军援,中东陷入新轮次升温,印太“威慑”更不能放松,让美军本土驻防缩水严重,也让全球军事投射出现明显缺口。
当美军全球战略摊得过大,就像一条拉得太紧的橡皮筋,一旦某处断裂,就有可能牵连全局。
过去美国一直相信可以凭借深厚的工业底蕴与资本市场“买”到安全,但面对极低成本的对手,账面数字不等于能量。
红海危机让美国意识到,钱烧得到处都是火,却难买来真正的胜利。
中国如何成为“战略受益者”?在红海阴云笼罩下,中国的商船护航与海外基建布局,反而意外收获了更多机遇。
在2025年1至4月期间,通过亚丁湾的中国商船未发生任何袭击案例,而西方商船却损失率高达12%。
护航编队已执行数十批次任务,第47批舰艇编队常驻亚丁湾水域,并与周边港口建立稳定的补给网络。
这样的长线布局,让中国在区域安全事务里有了更多话语权。
然后是经济层面。
沙特正全力推进红海开发,大量基建项目交给中国企业承包,其中,中国港湾工程公司承揽了逾70%的核心标段,未来十年,中国对该地区港口运营层面的话语权可望突破50%。
中远集团约85%的欧亚航线都会经红海直达欧洲,保持通道畅通不仅能节省巨额航运成本,也在事实层面掌握了对国际物流重要区域的影响力。
同时,中国与伊朗的石油贸易也进一步深化,2025年中国从伊朗进口的石油占比达12%,且以人民币结算部分攀升至40%以上。
随着美军在中东地区陷入消耗,中国在能源外交、海外基建及海上安全等领域均获得了宝贵的“战略喘息期”。
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军在印太方向的布局被迫削减60%的情报资源,中国海军趁机加快南海岛礁建设,施工频率提升25%。
这种“间接牵制”对中国而言近乎不花一兵一卒,却收获了真正意义上的布局延伸。
国际格局重构:多极化的加速器美国在红海的深陷,也为多极化的国际格局按下了加速键。
法国与德国对参与红海行动兴致寥寥,欧盟甚至酝酿组建自主护航舰队,计划在2026年便付诸实施,以减轻对美国的依赖。
昔日对外一体的北约阵线,裂纹已难以掩饰。
能源博弈方面,频繁的胡塞袭击让国际油价波动明显增大,创下5年来最高波动率。
中国却趁机加大了战略石油储备,现在储备量可覆盖120天的需求,为应对未来潜在风险打下坚实的底子。
在中东内部,沙特与胡塞武装开始出现某种程度上的“私下接触”迹象,伊朗则通过对胡塞武装的援助强化了地区话语权,其影响力指数从2024年的62上升至79,进一步撼动了地区平衡。
各种势力在此刻交织,折射出单极霸权走向多极分化的不可避免,也预示着更多区域力量将扮演主场角色。
美国不得不直面更多“意外挑战”。
从更高一层来看,红海的这场战事既是中东秩序洗牌的导火索,也是全球战略再配置的“试验场”,让各种力量在外部压力与内部需求的拉扯中完成新一轮的洗牌。
这场消耗战远不止无人机和导弹的数字对比,而是关乎全球新旧秩序如何分化、组合,乃至下一步的世界博弈如何呈现多极化趋势。
结语美军于红海的深陷,折射出“一超多挑”模式愈发困难,无论是万亿美元的军费开支,还是科技与武器的领先度,都难以掩盖多线作战的结构性疲态。
当一枚价格200万美元的拦截导弹砸向1万美元的无人机时,世界见证的正是旧式霸权的焦虑与窘迫。
与此同时,中国却以护航编队、基建投资以及能源布局将“胡塞武装的搅局”转化为“战略加分”,真正体现出工业产能、外交定力与非对抗原则才能给自己赢得机遇。
面对全球博弈新的起伏,这句话或许最能点明端倪:“当美国在用导弹计算成本时,中国在用港口丈量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