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术图解:美军凭何依靠独有骑兵战车,施展专用战术

国际 03-18 阅读:48 评论:1

M - 3骑兵战车开启批量生产流程,优先为驻扎在欧洲地区以及国内计划增援欧洲的装甲师与机械化步兵师配备。在机械化步兵排中,每排配备四辆步兵战车,每个连装备十三辆,每个营则装备四十一辆(这里面包含营长车以及作训参谋车)。战斗支援连的侦察排配备六辆骑兵战车,前进航空控制员也配备一辆骑兵战车。

而骑兵团则实现了全部配备骑兵战车的配置。这种为美军所独有的骑兵战车,外观上与其他军队的侦察车有几分相似,然而在战术运用层面,却有着天壤之别。这种满编骑兵战车的骑兵团,承担着以小搏大的艰巨任务,凭借灵活的小股部队牵制敌军大部队,不惜牺牲自身来掩护己方大部队作战,恰似古代战争中的“死士”角色。

M - 3的核心武器是安装于双人炮塔之上的25毫米机关炮,其可靠性与精准度表现颇为理想。该炮具备半自动与全自动两种射击模式,射速可由射手或者车长按需操控。此炮采用复式弹链供弹系统,一次能够装填两种不同类型的25毫米炮弹。其中,曳光燃烧榴弹主要用于打击敌方火力点,压制敌军的直射武器;脱壳穿甲弹则主要针对轻型装甲战斗车辆,能够在两千米的距离上摧毁国外现役装备的步兵装甲战斗车辆。

炮塔配备了电操纵稳定器,即便战车在崎岖地形高速行驶,25毫米机关炮依然能够精准命中目标。车上搭载的M240C式7.62毫米并列机枪,可高效压制九百米以内的目标。为进一步提升反坦克能力,在炮塔侧方安装了一部双管“陶”式反坦克导弹发射架,一次可装填两枚导弹,舱内还储备有五枚。美军计划在驾驶舱内额外增设两部挂弹架,既可以挂载“陶”式反坦克导弹,也能挂载“龙”式反坦克导弹,方便车长依据具体作战任务灵活选择。射手借助一部多功能瞄准具观察战场态势,该瞄准具采用热成像装置,能够确保射手与车长在夜间或者白天都能有效地识别目标。车内的士兵则可通过觇视孔对战场进行观察。战车高速行驶时,车内步兵几乎不会感受到明显震动。

M - 3骑兵战斗车能够搭载一个由乘员组与近战组构成的五人步兵班。乘员组由驾驶员、射手以及车长(即班长)组成,近战组则由2名步兵组成。XM - 3骑兵战斗车同样可运载五人。其装甲的有效厚度足以承受155毫米火炮密集且持续的猛烈射击所产生的爆炸气浪与弹片冲击,因此能够抵御苏军自行火炮和牵引式火炮最为密集的火力攻击。同时,还能够承受14.5毫米以下口径步机枪的射击。当步兵战斗车部署在半掩蔽阵地时,上部暴露部分(炮塔)的高度仅为35厘米,总面积不足0.6平方米,目标较小,敌方难以捕捉与攻击。

骑兵战车的战术运用是依据苏军的战术特点专门设计的。苏军的战术原则侧重于进攻,在进攻正面往往会形成多梯次、由各类装甲战斗车辆组成的强大冲击力量,并且要求压制火力至少能够压制对方40%的反坦克武器。基于苏军的这些战术特点,骑兵战斗车在战斗中会发挥以下关键作用:当苏军的坦克和BMP步兵战斗车推进至三千米距离时,M - 3装备的“陶”式反坦克导弹便开始发动攻击,并且在敌军逐步接近的过程中,持续对其进行消耗。当双方距离缩短后,射手随即转移火力,攻击苏军负责掩护任务的自行火炮,以此支援己方M - 1主战坦克与敌方第一梯队坦克部队展开战斗,或者使用25毫米机关炮射击进入两千米距离内的敌方轻装甲目标。

在遭遇战斗时,M - 3能够实施快速机动,从行进间进行精准射击,迅速抢占有利地形,并与坦克等作战单位密切协同配合。在进攻战斗中,它能够快速接近敌军,或者为下车冲击的步兵提供火力支援。苏军在进行防御时,不仅拥有强大的压制和拦阻火力,还在前沿阵地前设置了地雷场等障碍物。

倘若M - 3在快速接近敌军并发起冲击的过程中,遭遇敌方反装甲火力的猛烈射击,或者因地形条件不利,步兵即可下车作战。此时,战斗车占领有利地形,提供火力支援,同时掩护后续步兵战车向隐蔽的下车地点机动。并且随着步兵战斗的推进,适时跟进提供掩护。

网友评论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