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企业扎堆江苏太仓,那是因为实在没得选!现在太仓有560多家德企,60多个是全球“隐形冠军”,连国家级实验室都整建制搬过来了,科学家带家属一起安家,孩子上德语学校,生活配套全齐。 如今,当地德企数量早已突破 530 家之多。其中,全球“隐形冠军”企业达 60 个,德国十大机床企业中,更有 6 家在此落地生根。 连国家级实验室都整建制搬过来,科学家拖家带口安家,孩子能上德语学校,街上德国面包房、啤酒馆随处可见,这场景说 “比德国本土还德国” 都不夸张。 德企的 “没得选”,根源在自家门口的麻烦。 2022 年俄乌冲突后,德国能源价格跟坐了火箭似的,9 月平均电价比 3 月贵了近三倍。 巴斯夫这种化工巨头都喊着要 “永久缩减欧洲产能”,那些靠精密制造吃饭的中小企业更扛不住。 更糟的是盟友还在背后 “捅刀子”。 美国搞的《通胀削减法案》砸 3700 亿美元抢企业,一家瑞典电池厂算过账,去美国设厂能拿 8 亿欧元补贴,是德国政府的 4 倍。 换谁都得犯嘀咕,可真要走,去哪儿又成了新问题 —— 东南亚缺技术工人,美国供应链不配套,一圈看下来,太仓成了绕不开的选项。 这可不是临时抱佛脚。 太仓和德国企业的缘分早在 1993 年就开始了,首家德企克恩 — 里伯斯落户时,不少人还觉得 “小县城接不住德国技术”。 30 年磨下来,这儿不光有 “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 的招牌,更养出了真功夫。 舍弗勒就是最典型的例子,1993 年刚来的时候才 30 多人的小厂,现在中国区 1.9 万名员工,太仓基地成了它全球最大的海外生产基地,2024 年营收占全球近五分之一。 我去年去太仓出差,打车时司机师傅特自豪,说当地 600 家本土企业都进了德企供应链,小到螺丝大到精密部件,不用等海运就能配齐。 去舍弗勒厂区转悠更开眼,车间里机械臂翻飞,屋顶全铺着光伏板,2024 年就实现了 100% 绿电供能。 企业愿意来,更愿意留,关键是 “生活不用将就”。 2022 年拜仁慕尼黑在这儿开了足球学校,德国教练带着本地孩子踢比赛,“mini 版拜仁大战多特蒙德” 成了常景。 中德友好幼儿园、德语学校早就配齐,连法律、金融服务都有中德专线。 有个德国工程师说,在太仓逛超市能买到家乡的黑麦面包,周末去汉堡之家喝杯啤酒,比在慕尼黑生活还方便,这哪是出差,分明是搬家。 别以为德企只是把生产搬过来,现在连研发都扎下根了。 舍弗勒 2005 年就在太仓建了双元制培训中心,从 “德国技术教中国工人” 变成 “中国研发服务全球”,现在汽车业务供应链本土化率超 95%。 政府办事也给力,项目审批材料精简 40%,时限压缩一半,“容缺受理” 让企业少跑冤枉路。 这种 “产业 + 生活 + 服务” 的全套保障,可不是随便哪个城市能抄作业的。 德国财政部长自己都承认,以前靠廉价能源、技术工人撑起来的工业模型,现在早就不管用了。 太仓刚好接住了这份需求 —— 既有中国市场的体量,又有 30 年磨出来的产业生态,还有比欧洲便宜稳定的能源供应。 那些喊着 “德企被吸引来” 的说法,不如说这是场精准的 “双向奔赴”。 德企的 “没得选”,本质是选对了方向。 从 1993 年第一家企业落户,到现在形成完整的产业集群,太仓用 30 年证明:好的合作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优惠,而是把对方的需求变成自己的优势。 科学家愿意留下,企业愿意扎根,说到底是因为在这里既能赚钱,又能安心过日子。 这种合作模式才真叫高明。 不是挖墙脚抢企业,而是搭好舞台让企业自己来唱戏。 德国企业找到了活下去、活得好的土壤,太仓也借势长出了高端制造的筋骨。 这故事里藏着的,正是开放合作最实在的道理:你给我空间,我给你成长,彼此成就才是最稳的长久之计。 信息来源: 太仓市人民政府——2025-04-03 对德合作 央广网2022-12-16总台记者看世界丨能源危机之下企业停产歇业或迁址海外,德国快速“去工业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