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了贸易战,让那么多假盟友“原形毕露”!美国一施压,欧洲扛不住了,非洲收了中国超10000多公里铁路的基建大礼,都换不来关键时刻的一句公道话! 作为中国曾经的 “重要贸易伙伴”,在贸易战里的表现实在让人意外。2024 年美国为了打压中国新能源产业,对欧洲施压,要求一起对中国电动汽车、光伏产品加征关税。 一开始欧洲还嘴硬,说要 “保持贸易独立”,可美国前脚刚威胁要减少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后脚欧盟就变了卦 —— 不仅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还宣布将中国光伏组件的进口关税提高到 25%。要知道,中国光伏组件占欧洲市场份额的 60% 以上,之前欧洲还靠着中国的低价光伏产品推进能源转型,结果美国一施压,说翻脸就翻脸。 更让人无奈的是,欧洲企业明明离不开中国市场,德国大众在中国的年销量占全球三分之一,法国空客每年从中国拿到上百亿美元订单,可欧盟在制定政策时,根本没考虑这些企业的利益,完全成了美国的 “应声虫”。 有人会说欧洲是 “被迫无奈”,可看看非洲的情况,更能明白什么叫 “利益至上”。过去十年,中国帮非洲建了超过 10000 公里的铁路,这些铁路可不是简单的 “面子工程”—— 肯尼亚的蒙内铁路,让当地物流成本降低了 30%,每年带动肯尼亚 GDP 增长 1.5%;埃塞俄比亚的亚吉铁路,直接打通了该国的出海通道,让埃塞俄比亚的工业产品能更快运往全球。 除了铁路,中国还帮非洲建了港口、医院、学校,累计投资超过 2000 亿美元,创造了数百万就业岗位。可就在 2024 年联合国大会上,美国提出一项针对中国的不实指控提案,要求非洲国家支持时,大多数非洲国家要么弃权,要么干脆站到了美国那边,连一句 “中国对非洲有实实在在的帮助” 都没说。 要知道,这些年中国给非洲的援助从不附加政治条件,而欧美国家的援助往往带着 “民主”“人权” 的捆绑条款,可真到关键时刻,非洲还是选择了 “沉默”。 其实欧洲和非洲的选择,说到底都是 “利益算计” 的结果。欧洲怕得罪美国,失去能源供应和安全保护 —— 欧洲 40% 的天然气依赖美国进口,在军事上还得靠北约撑腰,美国一拿这些 “软肋” 说事,欧洲自然不敢反抗。 非洲则是怕失去欧美国家的 “援助” 和市场 —— 虽然中国给非洲的基建帮助很大,但非洲的农产品出口主要靠欧美市场,欧美还时不时用 “取消援助” 威胁非洲国家,比如 2023 年南非因为和中国走得近,就被美国暂停了部分农产品关税优惠,这让南非不得不妥协。在这种 “两头施压” 下,非洲国家就算想替中国说话,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损失。 但也不能全怪他们 “现实”,国际交往本就以利益为核心,只是以前大家都披着 “盟友” 的外衣,没把这种现实摆到台面上。贸易战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各国的真实立场 —— 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中国之前对欧洲和非洲的善意,更多是出于长期合作的考量,可对方却把这种善意当成了 “理所当然”,一旦遇到美国施压,就立刻把中国抛到一边。这种 “单向付出” 的关系,显然不是真正的盟友关系。 不过换个角度想,看清这些 “假盟友” 也不是坏事。至少中国现在明白,不能再指望靠 “善意” 换来盟友,而是要靠实力和利益绑定来构建真正的伙伴关系。 比如在东南亚,中国和越南、泰国不仅有贸易往来,还一起建工厂、搞产业链合作,越南的电子产业离不开中国的零部件供应,泰国的汽车产业需要中国的新能源技术,这种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利益关系,比单纯的 “援助” 更牢固。2024 年美国想让东南亚国家限制中国芯片进口,结果没有一个国家响应,就是最好的证明。 现在中国也在调整策略,对欧洲不再一味妥协,而是用 “反制” 回应 —— 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税,中国就对欧洲的葡萄酒、奶酪加征关税;对非洲则更注重 “互利合作”,不再只搞基建援助,而是和非洲国家一起开发矿产资源、建加工工厂,让非洲从 “被动接受援助” 变成 “主动参与合作”。 比如在刚果(金),中国企业不仅帮当地建了铁路,还一起建了钴矿加工厂,让刚果(金)从出口原材料变成出口加工品,利润翻了好几倍,这种合作才更有韧性。 说到底,贸易战虽然让中国看轻了不少 “假盟友”,但也让中国更清楚该如何构建国际合作关系。真正的伙伴不是靠 “送礼” 换来的,而是靠实力相当、利益共享来维系的。 未来中国只要继续提升自身实力,打造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就算没有那些 “假盟友”,也能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毕竟,实力才是最好的 “盟友”,利益才是最牢的 “纽带”。 信息来源:欧盟委员会官网:2024 年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公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