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国际安全讨论群里,总能看到有人聊起一个挺扎眼的猜测 ——“我寻思着,或许俄罗斯昨天或者上周就已经攻击北约了,只是北约人太愚蠢,没有察觉到”。这话听着有点像随口吐槽,但仔细扒一扒最近的新闻就会发现,它背后其实藏着不少让人琢磨的细节,比如北约边境频繁出现的异常状况,还有俄乌冲突里那些模糊不清的 “擦边行为”,都让这个猜测多了几分讨论的空间。 就在上周,波兰和立陶宛交界的几个民用通信基站突然断了信号,当地居民打电话、连网络都成了问题。技术人员赶过去排查,查了两天也没找到原因 —— 设备没坏,线路没断,也没发现有人故意破坏的痕迹,最后只能暂时归结为 “不明干扰”。 无独有偶,罗马尼亚靠近乌克兰的边境地区,最近有十多个农户的农业无人机突然失控,有的直接掉在田里摔烂了,有的飞到一半偏离航线,最后在无人区迫降。事后检查无人机的导航系统,发现像是被强电磁信号干扰过,但到底是谁干的,又没办法确定。 这些事单独看好像都是小麻烦,但放在俄乌冲突的大背景下,就有人觉得,会不会是俄罗斯在用这种 “看不见的手段” 试探北约,而北约因为没抓住确凿证据,或者没把这些小异常当回事,就没察觉这是 “攻击”。 再看看俄乌冲突里那些 “擦边北约” 的操作。上个月月底,俄罗斯对乌克兰西部利沃夫地区发动空袭,有三枚导弹的飞行轨迹特别靠近波兰边境,最近的时候离波兰领土只有不到 20 公里。 波兰的防空雷达当时就监测到了,还紧急出动了两架战机升空警戒,但因为导弹最后落在了乌克兰境内,没造成波兰的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北约也就没把这当成 “攻击”。 斯洛伐克军方虽然发现了异常,但因为干扰没造成实际损害,也没找到俄罗斯直接操作的证据,最后只是在内部报告里提了一句,没对外声张。 有人觉得,这可能就是俄罗斯的 “隐性攻击”—— 既达到了干扰北约边境安全的目的,又因为没触发 “实质性损害” 的标准,让北约 “察觉不到” 或者 “没法认定” 这是攻击。 更关键的是,现在的 “攻击” 早就不只是炮火连天了,那些看不见的网络攻击、电磁干扰才更难防。去年年底,北约某个成员国的军方后勤系统遭了黑客袭击,黑客篡改了物资运输的时间和路线数据,导致前线部队的弹药和食品补给延误了三天。 事后调查发现,黑客用的 IP 地址来自十几个不同国家的代理服务器,根本没法直接追到俄罗斯,但从攻击手法来看,和之前俄罗斯黑客组织 “Fancy Bear” 的操作模式特别像。这种 “找不到源头” 的攻击,就算发生了,北约也没法公开说是俄罗斯干的,可不就像 “没察觉到” 嘛。 还有电磁干扰,俄罗斯的电子战装备在俄乌战场上用得不少,这种干扰不会炸楼也不会伤人,只会让对方的通信、导航失灵,要是北约的监测设备没专门针对这种干扰调优,还真可能发现不了自己正在被 “攻击”。 不过,也有不少人觉得这个猜测有点太夸张了。北约内部的安全专家就说,北约有一套特别完善的监测体系,天上有预警机 24 小时巡逻,地面有雷达站和传感器,网络空间还有专门的安全团队盯着,很难出现 “大规模攻击没被察觉” 的情况。 比如波兰边境的通信基站断网,后来补充调查发现,当时正好遇到强太阳风暴,可能是太阳活动影响了通信信号,和俄罗斯没啥关系;罗马尼亚的无人机失控,也可能是农户自己没调好参数,或者无人机本身质量有问题。 还有个关键点,“攻击” 的定义在国际上本来就没那么明确。按照北约的规则,只有对方的行动造成了 “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者领土侵犯”,才算 “攻击”;像电磁干扰、网络试探这种没造成实际损害的行为,通常会被归为 “安全威胁”,不算 “攻击”。 所以就算俄罗斯真的做了些擦边的事,北约可能也因为 “够不上攻击标准” 而不声张,这不是 “没察觉”,而是按规则处理。比如之前俄罗斯的战机多次在波罗的海空域靠近北约的军机,北约每次都出动战机拦截,但因为没发生碰撞或对峙,就没把这当成 “攻击”,只是对外说 “保持了专业应对”。 现在这个猜测还在吵来吵去,有人觉得是提醒北约警惕,有人觉得是过度恐慌。不管真相怎么样,它都反映出现在欧洲安全局势有多紧张 —— 大家对 “攻击” 的敏感度越来越高,连一点小异常都能联想到大国对抗。 至于俄罗斯到底有没有在 “昨天或者上周” 攻击北约,北约是不是真的 “没察觉”,目前还没有实锤证据。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种讨论本身,已经让更多人开始关注那些 “看不见的威胁”,毕竟在现在的安全环境里,防住那些隐性攻击,可能比防炮弹更重要。 信息来源:新华网:北约成员国边境频现电磁干扰 民用设施受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