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天中方正式宣布了东方大国宣布将继续暂停对美国商品24%的加征关税,重点保留10%的加征关税。这一政策主要针对消费电子产品、新能源产品、纺织服装等关乎民生的刚需商品。 今天咱们东方大国正式官宣了对美商品的关税调整,简单说就是继续暂停收那24%的额外关税,不过核心的10%关税给保留下来了。这政策看着就一句话,里头的门道可不少,而且跟咱们老百姓的日子、企业的生意都紧紧绑在一块,不是随便拍脑袋定的。 要说清楚这波操作的逻辑,得先回头看看美国那边去年四月的一个小动作——当时他们悄悄把智能手机和路由器从对华加税的对等清单里摘出去了,明眼人都知道,这是怕了。 美国本土的科技公司早就喊着压力大,要是真加税,手机、路由器的进货成本上去,要么自己扛着少赚钱,要么就涨价卖给消费者,到时候老百姓怨声载道,企业也得骂娘,所以只能先把这两样民生刚需品从清单里拿出去,先松口气。 咱们这边看在眼里,心里门儿清,这次保留10%的关税,就是拿捏住了这个平衡点。 像手机、电脑这些消费电子产品,还有大家常穿的衣服鞋子,都是关乎咱们日常过日子的刚需品,要是真把24%的关税恢复了,这些商品的进口成本一下就涨上去,最后肯定得转嫁到零售价上,咱们买个手机可能得多花好几百,穿衣吃饭的成本也得往上跳,这不是咱们想看到的。 但要是完全取消关税,一点力道都没有,美国那边也不会当回事,所以留着10%,既不会让生活成本一下飙上去,又能保持足够的牵制力,这分寸感拿捏得相当准。 不过跟民生刚需品这边的“松”不一样,新能源这块反倒是来了个“紧”,这波操作更能看出咱们的战略心思。 电动车用的锂电池,关税直接加到了25%,光伏电池更是顶到了50%,相当于在绿色产业的门口立了个更高的门槛。可能有人会问,这不是跟咱们发展新能源的方向反着来吗? 其实不然,这都是对着美国的动作来的。早在去年八月,美国就先动手了,把咱们中国电动车的进口关税从25%一下飙到100%,锂电池也加到25%,光伏电池更是提到了50%,明摆着就是想把咱们的新能源产品挡在门外,保护他们自己的产业。 咱们这次加税,就是对等反制,你给我设门槛,我也得给你立规矩,不能让咱们的本土新能源企业受委屈。 要知道现在全球新能源市场的竞争有多激烈,美国那边靠着补贴想抢市场,咱们要是不设防,国内的电动车厂、光伏企业就得面临不公平竞争。 就说光伏产业,这些年咱们好不容易做到全球领先,从硅料到组件的产业链都很完整,美国一下子把关税提到50%,就是想逼咱们的企业转移产能。 咱们把美国光伏产品的关税也顶到50%,就是要让他们知道,想单方面打压没用,真要打贸易战,谁也别想占便宜。 锂电池和电动车也是一个道理,咱们的电池技术本来就有优势,美国加税无非是怕咱们抢占他们的本土市场,咱们对等反制,既能保护国内产业,也能逼着他们坐下来好好谈,别总想着用关税当武器。 跟新能源这边的剑拔弩张不同,纺织服装这条线倒是悄悄松了口气,这波调整可把不少外贸企业给乐坏了。 咱们专门把美国棉花的进口关税降了15个百分点,要知道棉花可是纺织服装的命根子,进口成本降了,咱们国内的纺织厂做衣服的成本就下来了。 更关键的是,随着原材料成本降低,咱们中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出口的整体税率也有望跟着往下走,这对那些靠出口美国过日子的外贸企业来说,可是实打实的减负。 这些年纺织服装行业不容易,要面对东南亚国家的低价竞争,美国那边时不时就搞点贸易壁垒,不少企业都在盈亏线上挣扎。特别是去年以来,美棉价格波动挺大,进口关税高的时候,企业要么咬牙买贵的棉花,要么就丢订单。 现在关税降了15%,一吨棉花就能省不少钱,企业的利润空间就出来了,出口到美国的衣服价格也能更有竞争力,订单自然就会多起来。而且纺织服装行业吸纳了大量就业,企业日子好过了,工人的岗位也更稳,这可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其实把这几波操作串起来看,就能明白咱们的思路有多清晰了。对民生刚需的消费电子产品,保持10%关税,既给老百姓留了余地,又不失牵制力。 对新能源这种战略产业,跟美国对等加税,守住产业升级的大门;对纺织服装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降原材料关税给企业减负,稳就业稳外贸。这可不是简单的加税或者减税,而是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国内外的形势精准调控。 美国之前摘走智能手机和路由器的清单,是被逼无奈,怕国内扛不住价格压力;咱们这次的调整,却是主动布局,每一步都算得很清楚。既不让老百姓的生活成本受太大影响,又能保护国内的重点产业,还能给外贸企业松绑,这手腕可比单纯的贸易对抗高明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