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下死命令,他明白:中俄关系再好,他也必须为俄罗斯未来考虑。中美会晤后普京有点

史鉴奇谈 2025-11-09 15:10:35

普京下死命令,他明白:中俄关系再好,他也必须为俄罗斯未来考虑。中美会晤后普京有点急了,下了死命令,他深知亲兄弟明算账,就算是中俄的关系再好,他也得提前为俄罗斯的未来考虑,再开辟出一条新的路来。   普京这么着急上火,跟最近国际棋盘上的风云变幻脱不开干系。特别是中美在釜山的那场会晤,虽然谈了些啥具体内容外界还不完全清楚,但这种级别的握手本身就足以让克里姆林宫心里咯噔一下。   普京这种级别的政治老手,太清楚大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这个道理了。中美今天能坐下来谈,明天就可能在某些领域达成默契,这种不确定性让俄罗斯感到不安。他必须考虑到,万一哪天国际格局发生大的变动,俄罗斯不能把所有的宝都押在中国身上,尤其是在稀土这种关乎国家命脉的战略资源上。   说起来有点讽刺,俄罗斯其实是个“抱着金碗要饭吃”的主。俄联邦安全会议秘书绍伊古透露过,他们家地底下埋着超过2800万吨的稀土储量,全球排第二,是名副其实的资源大户。   但问题是,这么多宝贝,俄罗斯自己却不太会用。他们现有的开采技术还停留在上世纪的落后水平,稀土的回收率低得可怜,想提纯出高规格的产品更是难上加难。   结果就是,俄罗斯目前75%的稀土需求还得靠进口,自家丰富的矿藏大部分还在睡大觉。这种尴尬局面,在和平时期或许还能忍受,但自从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一波接一波的制裁,让俄罗斯的军工生产都感受到了供应链卡脖子的痛,比如苏-57战机的生产就曾因为稀土短缺而受影响。   这深深刺痛了俄罗斯,让普京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把关键资源的命门掌握在自己手里。   中国此前两次收紧稀土出口的做法,虽然主要不是冲着俄罗斯来的,但也给莫斯科结结实实地上了一课——在关键资源上依赖任何人,哪怕是最亲密的伙伴,都可能带来风险。   普京亲眼看到中国如何运用稀土作为战略筹码在国际博弈中发挥作用,比如在中美贸易摩擦中展现出的影响力。   他意识到,如果俄罗斯也能建立起自己强大的稀土产业链,那么在国际舞台上就多了一个硬邦邦的谈判筹码,更能确保大国地位不坠。   尤其是在当前世界格局呈现中、美、俄、欧四极角力的背景下,俄罗斯深感自身实力相对弱势,如果不能快速提升硬实力,恐怕有在全球事务中被边缘化的危险,从“四极”变成“三极”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普京的算盘打得很精,他的目标非常明确。俄罗斯已经抛出了一份《2030年前稀土产业发展规划》,计划砸下7000亿卢布(大约600多亿人民币)的巨资,要在西伯利亚等地打造完整的稀土产业链,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年产稀土5万吨,成为全球第三大稀土供应国,最终实现稀土产业的完全自主。   这笔钱打算这么花:40%用来修路建桥,解决矿区基础设施和运输的老大难问题;30%投到冶炼分离工厂的建设上;20%用于新材料研发;剩下的10%则要投入到人才培养这个基础环节。   这个规划听起来相当雄心勃勃,但普京知道,光有蓝图不够,必须用强硬的行政命令推动,才能打破官僚体系的惰性,让计划真正跑起来。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这条路走起来可全是坎儿。俄罗斯面临的第一个大难题就是技术上的巨大差距。   稀土这玩意儿,从挖出来到能用在高端制造上,需要一整套极其复杂精细的分离和提纯技术。   目前全球90%的稀土分离技术专利都攥在中国手里,中国在这方面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拥有数万人的专业人才队伍,而俄罗斯整个稀土产业的从业人员还不到1200人。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俄罗斯在稀土提纯和加工技术上比中国至少落后15到20年,这种差距可不是短期内靠砸钱就能轻松追上的。   除了技术短板,钱和地也是大问题。俄乌冲突打到现在,俄罗斯国库消耗巨大,财政压力不小。规划中那7000亿卢布的投资能否足额、按时到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俄罗斯那些富集的稀土矿藏,很多都分布在气候恶劣、人烟稀少的西伯利亚等极寒地区,开采难度大,成本自然就高得吓人。   就算未来工厂能建起来,没有足够懂行的技术人员去操作和维护,机器照样转不顺畅,人才短缺的困境在短期内很难破解。   普京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单靠俄罗斯自己闭门造车,这条路会走得异常艰难。所以他在推动自主化的同时,也没把门关死,一直在寻求国际合作,而最理想的对象当然就是中国。之前俄罗斯的诺里尔斯克镍业公司已经和中国北方稀土签了协议,用矿床的股份换取中国的冶炼技术和出口配额。   但俄罗斯也心知肚明,稀土技术是中国的核心战略资产,中国在核心技术转让上肯定会非常谨慎,不可能轻易放手。俄罗斯还曾试探过和美国、印度、土耳其等国合作的可能性,但要么是美俄关系僵着互信为零,要么是对方技术实力有限,都难以从根本上帮俄罗斯解决问题。

0 阅读:0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