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的野心非常可怕!现在的越南教育,在大中小的学校教育中,一直把广东、广西作为其原来的属地。 你翻开越南国家教育出版社的中学历史课本《历史10》,开篇第一句就是“我们是瓯貉的子孙”,紧接着就附上一张“古地图”,直接把广东、广西划进了所谓“古越南”的版图里。这可不是什么印刷错误,而是越南教育部从2018年就开始推行的一个叫“历史叙事统一工程”的一部分,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从小给学生们灌输“两广原本属于越南”的观念。 调查数据甚至显示,居然有高达85%的越南高中生和70%的大学生相信这种说法,还觉得挺自豪。这种教育的影响能直接看到,比如2019年在河内的一个文物展上,几个越南学生站在一块从广西出土的汉代陶片前,指着地图就对人说“这本来就是我们的地”,旁边的解说员也跟着点头附和。这场景,简直成了他们“历史教育成果”的现场展示了。 越南历史书里特别喜欢拿一个叫赵佗的人来说事。赵佗明明是河北人,是秦朝派到岭南的将领,秦朝完了以后他在当地搞了个地方割据政权叫“南越国”。可越南课本里,非把他包装成越南的“民族英雄”,甚至说他是“第一个越南政权”的创立者。 更离谱的是,他们绝口不提赵佗后来向汉朝称臣的事儿,也故意忽略南越国其实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地方政权这个基本事实。 他们这么做,无非是想给自己找个看似牛逼的祖宗,再把南越国曾经控制过的两广地区说成是他们的历史疆域。为了让这个故事听起来更真,他们还在“五岭”这个概念上大做文章。越南课本里把五岭说成是越南古代的“北方门户”,然后硬扯广东、广西是这个“门户”的一部分,声称历史上中原王朝从这些地方南下,正好说明那是越南的“边疆”。 这种说法完全是在断章取义。真实的历史是,从汉朝到唐朝,中原王朝在越南北部设了交趾、九真这些郡,实打实管了好几百年。在河内、北宁这些地方,考古挖出来那么多汉代的墓、印章、钱币,都是中原文化在那扎根的铁证,可越南课本对这些基本选择无视。 他们不光在课本里这么写,还把这套叙事塞进各种文化产品里。近几年越南拍了不少以“南越国”或“赵佗”为背景的历史剧,可劲儿渲染两广是“失地”的情绪。有些网络游戏更夸张,搞个“疆域模拟器”直接把广东、广西标成“越南版图”。 甚至有中国游客去越南玩,听到导游指着广州的文物说是越南的“流失文物”。这种全方位的信息渗透,目的就是让年轻一代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这种改编过的历史认知。 越南为啥要这么费尽心机地改写历史呢?根子上的原因,是它历史上确实有很长一段时间(从汉朝到唐朝)是作为中国的郡县直接受中原王朝统治的,文化、制度也深受中国影响。后来虽然独立了,但这种历史经历让它在构建自身独特的民族认同时有点心里发虚,总觉得需要证明“祖上也曾阔过”。 于是,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版图往前推”,把曾经包含两广的“南越国”认作自家正统的开端,通过强调“我们失去了什么”来煽动民族情绪,增强内部凝聚力。这种心态在它的国名变迁史上也能看到点影子。1802年,越南阮朝的开国皇帝阮福映曾经想请清朝赐予“南越”这个国号。 清朝的嘉庆皇帝一眼就看穿了这里面的小心思,知道他们想借这个历史上涵盖过两广的国名来暗示对这片土地的“继承权”,所以坚决不答应,最后把两个字倒过来,赐了“越南”这个国号。可见,这种对两广的领土念想,在他们那边是由来已久了。 越南的这套历史改编术,其影响可不止在课堂里吵吵几句而已。它直接造成了中越两国民众之间在历史认知上出现巨大的断层。这种系统性灌输的“失地”悲情,很容易让越南的年轻一代对中国产生误解甚至敌意。 想想看,当两个国家的年轻人对基本的历史事实看法完全相反,将来在处理现实国际关系时,能不难产生误判和摩擦吗?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越南在对外宣传上,还特别注重强调和中国广西壮族的血缘联系,试图从文化上拉近关系,为他们历史上的版图主张找点所谓的“依据”。这种“文化搭台,历史唱戏”的手法,确实挺需要警惕的。 当然啦,谎言终究是谎言,再怎么编也改变不了铁一般的历史事实。广东、广西这些地名本身就是中国历史上设立的行政区域,像宋朝就有“广南东路”、“广南西路”了,那时候的越南还只是交趾地区的外藩。咱们这边出土的众多文物,比如广西北部湾的秦代铁剑、陶器、五铢钱,都清清楚楚地表明岭南地区早就纳入秦朝的郡县管理体系了。 就连越南自己的古书,比如《大越史记全书》,也承认从汉朝到唐朝,越南北部是中国中原王朝的属地。他们现在为了某种“野心”,连自家老账本都不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