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统”已死,“武统”太贵!很多人以为,大陆在台湾问题上已陷入“两难死局”。错了!真相是,台湾军事专家谢寒冰已发出警告:大陆已启动“第三条路”——“逼统”!这不是“军事攻台”,而是“非武力”的“系统性绞杀”:用“封锁式军演”(海峡雷霆-2025A)和“经济黑名单”(沈伯洋),强行“窒息”台湾的生存空间! “逼统”这条路,本质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战略挤压。它不是要立即发动战争,而是通过持续加码的军事、经济、外交等多维度压力,让台湾社会,尤其是决策精英,清醒地认识到“台独”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且其成本高昂到无法承受。这种思路的核心在于“不战而屈人之兵”,但比传统的“和统”更具压迫性,比“武统”的直接破坏性要小。 军事上最明显的动作就是常态化的高压威慑。解放军的行动早已超越了简单的震慑层面,更像是在实地演练和预演未来可能的行动方案。 像“联合利剑-2024A”和“海峡雷霆-2025A”这类演习,其划定区域常常紧密包围台岛,甚至直接切入台湾方面声称的“领海”附近,最近处距离本岛仅十余公里。这种演训的核心课目,如联合封控、对海突击、对陆打击,明确指向了封锁台湾岛、隔绝外部干预的能力。 特别是航母编队的介入,例如福建舰高调通过台湾海峡并赴南海进行跨区试验训练,不仅展示了中国海军迈向“三航母时代”的远海作战能力提升,更是向各方昭示大陆已具备在台海区域形成绝对海空优势的实力。 这种“火力穿岛”的实弹射击和常态化的舰机巡航,使得台军疲于应对,也让岛内民众直观感受到,民进党当局鼓吹的“以武拒统”在解放军的体系化力量面前是何等脆弱。 经济领域的“绞杀”同样精准而致命。大陆对台湾的经济杠杆运用得愈发娴熟,从以往的“惠台”吸引,转向对“台独”相关实体进行精准制裁。 近期大陆商务部将汉翔航空、中山科学研究院等8家涉及军工产业的台湾地区实体列入出口管制名单,就是打在“七寸”上的重拳。 这些企业涵盖了航空器制造、造船、无人机等关键防务领域,其发展高度依赖来自大陆的稀土等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 断供意味着台湾力图推动的“国防自主”计划可能陷入停滞,赖清德当局即便编列再高的防务预算,买来的或自研的武器装备也可能因供应链断裂而成为摆设。这种制裁并非泛泛而谈,而是系统性地针对台湾的军工产业链,旨在削弱其长期抗拒统一的物质基础。 与此同时,大陆在国际上持续压缩台湾的所谓“国际空间”,坚决打击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和“台独”错误信号的释放。任何外部势力试图打“台湾牌”,都会招致中方明确且强有力的反制。这使得台湾当局在国际社会愈发孤立,其试图依靠外部力量提升自身地位的幻想不断破灭。 这一系列组合拳的终极目的,并非立即触发战端,而是要通过不断抬高的成本,促使台湾内部进行理性计算。当岛内民众切实感受到,由于当局的“台独”冒险政策,导致安全环境持续恶化、经济发展受困、国际活动举步维艰时,民意的转向就可能发生。大陆此举也是向岛内传递一个明确信息:统一的路径选择权,一部分掌握在台湾人民手中。选择和平对话,两岸尚有共谋发展的前景;若执意跟随“台独”势力走向对抗,则必然要承受“逼统”乃至“武统”带来的严重后果。 因此,所谓“逼统”,实则是大陆在坚定追求国家统一目标下,展现出的战略自信与耐心。它是在“和统”希望日渐渺茫而“武统”代价巨大的背景下,一种更为现实和可控的策略选择。它提醒台湾方面,时间并不站在抗拒统一的一方,唯有正视现实,回到一个中国原则的轨道上来,才是台海和平与台湾未来的根本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