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吓人了!”11月1日,江苏丹阳,一小区居民在半夜突然发现整个楼体出现了晃动,

拾九观人间 2025-11-08 13:01:09

“太吓人了!”11月1日,江苏丹阳,一小区居民在半夜突然发现整个楼体出现了晃动,大家纷纷跑出来一看,结果竟发现整个楼有一部分已经沉降开裂!当地相关部门立刻组织到现场处理,网友:一栋楼的寿命终归是有限的。   深夜11点的江苏丹阳,城市早已陷入沉睡,云阳街道台阳小区里,大多数老年住户也已进入梦乡。   突然,一阵刺耳的“嘎吱”声划破宁静,紧接着整栋楼开始剧烈晃动,门窗发出扭曲的碰撞声。   睡梦中的居民被这突如其来的异动惊醒,不少人甚至来不及穿好衣服,抱着孩子、光着脚就往楼下狂奔。   这场惊魂时刻,让这个建成于1991年的老旧小区,一夜之间成为全网关注的焦点。   楼体晃动的持续时间不长,却足以让居民们陷入恐慌。   跑到小区空地上的人们惊魂未定,借着手机微光抬头望去,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   38号楼西侧的地基已经明显下陷,与未沉降的部分形成了半米高的错位,就像一道突兀的“台阶”。   外墙从上到下裂开了数道大口子,最宽的地方能轻松伸进成年人的手掌,墙体变形后露出了里面的砖块,内部楼梯更是直接断成两截,看着随时都有坍塌的风险。   当时还以为是地震,跑出来才发现只有我们这栋楼出事了,腿都吓软了,一位老年住户回忆起当晚的场景,声音仍带着颤抖。   事故发生后,丹阳市委市政府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应急、住建、公安、消防等多部门工作人员连夜赶赴现场。   不到半小时,38号楼所有居民全部安全撤离,无一人伤亡,这成为此次事故中唯一的万幸。   工作人员连夜在楼栋周边设置了50米的隔离带,防止次生灾害发生,同时架设自动化监测设备,24小时追踪楼体位移数据。   社区服务中心也临时开放,为撤离居民提供食宿和心理疏导,每户居民还领到了500元过渡费,用于临时生活开销。   随着排查深入,更多细节逐渐浮出水面,经专业机构鉴定,38号楼已构成“D级”危房,严重残损且无修缮价值。   相关部门已下发危房治理通知书,大型机械设备随后进场开始拆除工作。   紧邻的35号、37号及39号楼虽未出现明显裂缝,但为确保安全,街道不仅安装了24小时实时监测设备,每天公示监测数据。   还邀请专家进行风险评估,暂未通知居民返家居住,房子是花63万元买的,现在不敢回去住,也不知道后续怎么处理,心里特别没底。   35号楼住户陆先生的话,道出了众多居民的心声,不少居民表示,希望能原地重建,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甚至愿意自筹资金建房。   此次楼体沉降并非偶然事件,丹阳地处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地下水位变化频繁,容易引发水土流失,给老楼地基埋下天然隐患。   而台阳小区38号楼已使用三十多年,当年的施工技术和地基处理标准远低于现在,长期的风雨侵蚀让建筑结构不断老化,最终导致不均匀沉降。   这种事故往往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平时难以察觉,一旦出现明显征兆,就已濒临危险状态。   目前,丹阳市已启动对全市2000年之前建成小区的全面排查,试图提前清除潜在安全隐患。   但此次事件也暴露了老旧建筑安全管理的短板:缺乏常态化的检测机制,往往等到事故发生才被动应对。   房屋的土地使用年限虽为70年,但设计使用年限仅为50年,不少老旧小区正逐步接近甚至超过这个期限,仅靠临时排查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丹阳的午夜惊魂,到全国多地的类似事故,都在反复敲响警钟:家是最温暖的港湾,更应是最安全的堡垒。   建立强制性、周期性的老旧建筑结构安全“体检”制度,已经迫在眉睫。   这不仅需要明确检测周期、标准和责任主体,将检测结果向居民公开,更要建立隐患整改的闭环机制,让发现的问题能及时解决。   如今,台阳小区38号楼的拆除工作仍在进行,周边居民还在等待明确的安置方案。   这场事故虽未造成人员伤亡,却给所有人上了深刻的一课:建筑安全没有“侥幸”可言。   只有把安全防线前置,用制度保障每一栋老旧建筑的“健康”,才能让居民睡得安稳,让“午夜惊魂”不再重演。

0 阅读:48
拾九观人间

拾九观人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