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宣布了:如果中国断供稀土,我们将采取必要手段。就在海牙最近的记者会上,荷兰公开放话,语气里带着十七世纪那种“海上强盗”的自信。别只看口气,事实是硬扯不动现代供应链的。 大名鼎鼎的阿斯麦公司,全球光刻机领域的翘楚,它的设备可以说是现代芯片制造的基石,但就是这样尖端的设备,也离不开稀土这个“工业维生素”。 就如阿斯麦的EUV和DUV光刻机里,从产生高强度紫外线的光源系统,到保证成像精度的镜头组件,再到实现纳米级定位的运动平台,哪样都离不开稀土。 尤其是运动平台里的钕铁硼永磁体,单台光刻机用量就超过10千克,这部分成本占了电机成本的30%以上,而且必须用中国产的超高纯度材料,别的地方根本造不出来。 关键是中国去年出台的新规早就把规矩讲得明明白白,只要产品里中国稀土成分占比超过0.1%,就得先找中国申请许可,用途、用量、最终流向都得交代清楚,等于直接把阿斯麦的生产节奏攥在了手里。 荷兰自己心里比谁都清楚依赖有多深,2025年上半年他们进口的稀土占了全球出口的26.4%,但库存只够维持八周生产。 这意味着只要出口许可稍微延迟几天,阿斯麦的月产能就得下降15到20台,一年算下来损失超32亿欧元,相当于每天白扔近900万欧元,这种损失可不是随便喊两句“必要手段”就能补回来的。 之前他们配合美国搞小动作,一会儿冻结中企持有的安世半导体股权,一会儿加码DUV光刻机出口禁令,以为能在芯片领域卡别人脖子,转头就发现自己的命门早被稀土攥住了,安世东莞工厂减产已经让他们每天损失约230万欧元,再加上光刻机供应链受阻,荷兰的科技产业根基都开始晃了。 还有中国手里的稀土王牌,可不是靠“家里有矿”那么简单。全球69.2%的稀土是中国开采的,90%以上的加工产能更全在咱们这儿,尤其是重稀土加工能力占比超90%,而镝、铽这些重稀土正是光刻机最急需的核心材料。 最厉害的是提纯技术,咱们靠着徐光宪院士发明的串级萃取法,能把钕、镝这些关键元素提纯到99.9999%的纯度,这可是6N级别,而欧美企业最多只能做到99.9%,差的这0.099%在高科技领域就是天壤之别,根本满足不了光刻机的精密需求。 成本上咱们更有优势,中国的精炼分离成本仅为海外同行的1/3,美国的提纯成本更是咱们的三倍,真要是换供应商,阿斯麦的光刻机成本得翻一番,最后还是得自己买单。 别以为荷兰能找到替代货源,这事儿早有先例。2010年中国对日本实施稀土出口限制时,日本依赖度高达八九成,紧急从澳大利亚、越南找替代,五年才把中国来源占比降到45%,还花大力气研发减耗技术,把汽车电机稀土用量降了25%。 可即便这样,海洋稀土开采成本是陆地的3到5倍,至今没形成规模,全球稀土回收量也才占总需求的6%,根本填不上缺口。 荷兰想走这条路?欧盟2020年就砸了225亿欧元搞“关键原材料自主计划”,结果五年过去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度才从51%降到46.3%,东欧新建的提炼厂要么技术不过关,要么成本是中国的4倍,想实现重稀土自主分离至少得等到2032年,还得再投50亿欧元,远水根本救不了近火。 美国那边更指望不上,别看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骂骂咧咧,其实自己的稀土供应链比谁都依赖中国。 美国的F-35战斗机得用400多公斤稀土,一艘核潜艇用量超4吨,可他们本土70年来首个新建的稀土矿要到2027年才投产,唯一能拿出手的MP材料公司,初期产能才1000吨/年,还只做轻稀土,连军工急需的重稀土都处理不了。 要命的是美国2025年大幅压缩科研预算,国家科学基金会预算砍了56%,稀土替代技术研发直接停摆,这种情况下哪有精力帮荷兰填窟窿。 现在欧盟的处境更尴尬,46.3%的稀土进口靠中国,90%的分离技术被中国掌控,自从中方实施管制,欧盟企业提交的近2000份进口申请才过半获批。 2024年欧盟稀土进口量暴跌29.3%,仅德国机械制造业就损失超40亿欧元,而2025年欧盟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突破500万辆,稀土需求得涨近5倍,缺口只会越来越大。他们想从非洲找矿,发现当地矿场早被中国企业布局了,从俄罗斯进口又受地缘冲突影响,根本稳不住。 说到底,荷兰这出戏就是虚张声势,他们比谁都清楚现代供应链的逻辑早不是“谁拳头硬谁说了算”。 中国手里的不仅是稀土资源,更是全产业链的话语权,从开采、冶炼分离到深加工、回收,每个环节都牢牢抓在手里,全球60%的稀土回收量也在中国,回收率能到95%,2028年回收稀土预计能满足全球35%的需求,这种优势根本不是短期能撼动的。 十七世纪的强盗逻辑早就该进博物馆了,现在的规矩是你依赖我、我也需要你,真要是把中国惹急了,先掉进悬崖的只会是阿斯麦,是荷兰的科技经济,是整个欧洲的产业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