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基辛格竟然预言俄乌最先耗干的不是俄乌美,而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国家? 2022年俄乌冲突一开始,英国的表现可以用“拼命”来形容。战火刚爆发,英国时任首相约翰逊二话不说飞去了基辅,承诺什么都能给全力撑乌克兰。 两年多时间下来,英国往乌克兰送的钱堆起来已经超过250亿英镑,而且各种大件小件轮着上,有主战坦克,有远程导弹,还拍胸保证10万架无人机会送到。每年的援助金额砸得眼都不眨,势头比美国还猛。 但是撑人容易,撑自己难。英国军火库基本被掏空,为了给乌克兰武器,不得不到处拆装备、拼命凑弹药。 皇家联合军种研究所甚至直言,要是真有大规模作战,英国自己连一周都打不下来。炮弹和导弹被送得七七八八,最后还得自掏腰包从美国买二手货填补漏洞。 不少英国人突然发现自己生活越来越难,天然气价格四倍往上窜,电费也蹭蹭上涨。英国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大,到2025年,公共债务居然撑大到GDP的一半,信贷评级差点掉到底。 像伯明翰这样的地方政府,直接宣布资金断裂,不得不关闭老人中心、青少年活动空间,教育医疗的投入削减到最低。街头罢工成了家常便饭,大家都觉得自己成了冤大头。 本来有人想着打仗还能带动工业,结果现实啪啪打脸。英国最大军工企业抢下了乌克兰的巨额军费订单,结果生产跟不上,政府还要专门补贴几十亿救急。本来以为能借着军售赚笔大的,谁知最后倒贴更多钱,财政窟窿越挖越深。 外交上,英国也落得不受待见。想拉队友组安全联盟,结果欧洲主要国家不是装聋作哑就是甩手不管。法国连电都懒得送英国,德国还公开指责说英国没安好心。脱欧之后,英国跟欧盟的关系本就尴尬,这回更和周围国家凉透了,没有谁愿意真心给它撑腰。 最后连美国都开始甩锅,美国一看到形势变了,自己的援助直接缩水,泽连斯基一去美国吃闭门羹,却跑到伦敦拿到急救贷款。一切都说明,美国在逼着英国扛下更多责任,把尴尬的活留给了昔日小跟班。 等到关键时刻到了,美国和俄罗斯决定私下讲和,英国却被晾在门外,根本插不上手。明明是最早举旗的人,却连吃瓜的资格都没保住。 其他大国靠战争赚军火、稳住经济,只有英国人把自己扔进了战争泥潭,换来的却是国内经济一地鸡毛,国际舞台被边缘化的尴尬。 事实就摆在这儿,英国拼到最后,撑出个大窟窿,最后连个热闹都没赶上。从积极的推动者变成被消耗最狠的冤大头,这场赌局英国完全成了最大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