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百万国人去越南打工,为啥不愿回国? 越南待遇难道比中国更好,这是个奇怪的现象,越南明明很多方面都不如我们中国,可上百万的国人去越南打工后,竟然都不愿意再回国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最近几年,一个看起来有些反常的现象引发了不少关注:数以百万计的中国务工人员选择前往越南打工,甚至有人干脆在那里落地生根,不愿回国。 这事儿乍一听挺让人困惑。毕竟,在很多人眼里,越南的整体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甚至医疗教育资源都远不如中国。 可现实却是不少在越南打工的国人,过得比在国内还舒坦。这不是简单的经济对比,而是一场涉及生活、工作、人际关系和社会认同的全方位迁徙。 说到底,这不是“待遇更好”那么简单,而是“活得更划算”。在越南挣钱,不一定比国内多,但能剩下的钱却可能更多。 根据《亚洲时报》2025年8月的分析,在越南,普通打工人每月工资大约在600至700美元左右,看起来和中国二三线城市差不多甚至还低一点。 但关键是开销。租个房子一个月折合人民币不到两百块,街边一碗粉五六块钱,生活成本低得惊人。挣钱的速度可能不算快,但存钱的速度却是实打实地快。 再看住房问题。在国内,买房对很多普通人来说几乎等同于“终身奋斗”,尤其是一线和强二线城市。而在越南,那点工资别说租房了,甚至还能攒下首付款。 可人不是只为吃住活着的,打工人也有上进心。在越南,很多中国人从流水线上的“螺丝钉”变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 越南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期,急缺有经验的技工和管理人才。于是,大批有中国制造业经验的工人变得吃香起来,不少人被直接提拔为组长、主管,甚至厂长。 在国内想爬到这个位置,可能得熬上十年八年还不一定轮得上。而在越南机会来的快,晋升速度甚至可以用“跳跃式”来形容。 更重要的是,干得好,还真能得到尊重。在越南,不少中国技工被叫作“师傅”,这个称呼背后是认可,是身份,是职业成就感。 相比之下,国内不少工厂依旧盛行“996”甚至“007”文化,有经验的老员工到了35岁就被劝退,这种“年龄焦虑”让不少人心里发紧。 说到底,人在职场上,不就是图个稳定、被尊重、能发展么? 再看生活节奏。越南的工作制度相对规范,八小时工作制是真执行,加班也有加班费,周末还真能放假。 在国内不少工厂,时间就像个无底洞,怎么干都是不够的。更别说家庭时间、个人时间,几乎被工作吞得干干净净。 而在越南,工人下班后还能有时间带孩子,喝杯啤酒,吹吹风。生活没那么紧绷,压力也没那么大。 特别是对一些三四十岁的打工人而言,这种缓下来的节奏,是一种久违的尊严。 说到家庭,就不得不提婚恋问题。国内不少年轻男性被高额彩礼、房车要求压得喘不过气。在越南,这方面的压力小很多。 不少在越南打工的中国男性,因为经济条件相对更好,再加上婚恋观念差异,更容易组建家庭。 娶妻生子的成本低、人情关系简单,让人在异国他乡反而找到了生活的尺度和平衡。 当然,这一切背后,少不了全球产业链转移的大背景。在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影响下,为了规避20%到25%的出口关税,不少中资企业将工厂搬到了越南。 2024年,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越南已成为中国“出海制造”的重要落点。企业搬了,工人也得跟着走。这不是“逃离”,而是行业自然的流动。 而越南政府也没闲着。为了吸引外资,越南在签证、居留、工作许可等方面给出了不少便利条件。 这些政策红利,让中国工人不光能留下,还能扎根。比起去欧美国家打黑工,去越南打工合法、稳定,又相对容易落户。 当然,越南也不是天堂。语言不通、吃不惯、看病麻烦,这些问题一个都不少。更别说一些进口商品价格高、医疗水平参差不齐,生活上也有不少不便。 而且,并不是人人都能找到高薪岗位,越南工厂的管理层虽然缺人,但普通工种也开始竞争激烈了。对于没啥技术的务工者来说,想在越南站稳脚跟也得拼。 劳资纠纷也不算少。虽然整体劳动法执行尚可,但一旦出问题,维权途径比国内更复杂。尤其是语言不通的情况下,维权成本可不低。 但就算有这些问题,也挡不住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留在越南。他们不是为了逃避,而是做了权衡之后的理性选择。他们要的不是“更高的收入”,而是“更能掌控的生活”。 这种选择,背后是对生活质量的重新定义。不是一味追求高收入,而是看重“挣得多”之后“能剩下多少”,“工作努力”之后“有没有成就感”,“劳碌奔波”之后“能不能过日子”。 信息来源: 《越南工厂租金“贵过”东莞,中企称“弯腰挣钱”的时代过去了》——湖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