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英国花44亿,拆掉华为设备。德国花165亿,拆掉华为设备。德国正在为拆除华为网络设备而付出巨大代价,以前花了很长时间和很多钱,好不容易把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结果被老美逼迫拆除,有外媒报道,如今为了替换华为设备,德国将花165亿元购买诺基亚高通或爱立信的设备。 (信息来源:环球网——移除中国5G组件,德国推迟4年,中方:希望德方尊重事实、理性决策) 在全球 5G 技术竞争的浪潮中,英国与德国相继推进的 “去华为化” 进程,成为地缘政治博弈裹挟技术选择的典型注脚。 继英国之后,时隔四年,德国在美欧双重压力下紧随其后,于去年 7 月正式签署协议,要求 2026 年底前拆除核心网设备,2029 年前清除全部华为组件,初步预算高达 20 亿欧元。 而这笔由纳税人埋单的 “政治成本”,实际可能攀升至 30 亿欧元。 两场耗资巨亿的拆除行动,本质上是将通信技术问题政治化的产物,这一系列决策的背后,是美国自 2019 年起持续施加的地缘政治压力。 特朗普与拜登政府先后将华为列为 “国家安全威胁”,不仅自身禁用其设备,更通过外交施压、贸易威胁等手段,逼迫盟友跟进 “去华为化”。欧盟 2023 年将华为列为 “高风险供应商” 的政策,进一步为成员国提供了政治背书。 尽管至少 14 个欧盟国家明确反对这种激进措施,奥地利、保加利亚等国甚至仍维持着对华为设备的高度依赖,英国作为美国的传统盟友,在压力下还是选择了最彻底的禁令。 而德国则陷入了两难:政治势力推动 “技术主权” 议程,而德国电信、大众、宝马等企业则因成本依赖和中国市场利益强烈反对。 这种内部分歧导致德国的拆除计划反复拉锯,直至 2024 年才最终敲定,却始终未能解决核心矛盾,美方与德方政客始终未能拿出任何实质风险证据。 华为设备在欧洲市场的技术与成本优势,让这场拆除行动更显得不偿失。 华为在德国 5G 市场的占比高达 50%-60%,其基站运维成本仅为诺基亚的六分之一,交付速度更是领先欧洲厂商五个月。 德国电信的工程师坦言,替换华为设备如同 “把建好的房子推倒重盖”,不仅面临设备兼容难题,更要承受网络中断风险 。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爱立信、诺基亚等替代厂商产能严重不足,仅能满足德国 40% 的设备需求,导致交付延迟不断加剧,进一步拖慢了 5G 部署进程。 这场政治驱动的行动,正在给两国带来难以挽回的经济与社会代价。 英国运营商因设备替换遭受数十亿英镑损失,用户不得不面对资费上涨与信号中断的双重困扰。德国则面临更复杂的困境,20 亿欧元补贴资金来源至今争议不断,社交平台上满是纳税人的吐槽:“这哪是搞数字基建,分明是给政治错误买单!” 这场 “自废武功” 的操作正在改写全球通信产业格局。 欧洲本就滞后的 5G 建设,因设备替换至少倒退两年,德国专家估算,其 5G 发展将落后于中国等领先国家更多,乡村地区甚至可能面临稳定信号缺失的困境。 华为在德国深耕 23 年,杜塞尔多夫欧洲总部与慕尼黑研发中心雇佣数千名本地员工,拆除计划不仅让这些岗位面临裁员风险,更破坏了已形成的数字生态合作。 而所谓的 “技术主权” 目标并未实现,德国在拆除华为后,反而陷入对诺基亚、爱立信的单一依赖,供应链风险进一步加剧。 中方多次对此表达反对,华为也提出共建 “联合安全实验室” 以增加透明度,却未被采纳。作为反制,中国对诺基亚、爱立信的投标审查日趋严格。 德国这波折腾大概率逃不过 “竹篮打水” 的结局,毕竟华为设备的运维成本摆在那,欧洲厂商短期内根本追不上,到时候德国运营商说不定得偷偷回头找华为寻求解决方案。 其实说到底,德国愿意折腾就让他们折腾去,好东西终究会被认可。我们与其纠结别人的选择,不如踏踏实实把技术做扎实,让产品自己说话。 这场跨越五年的 “去华为化” 闹剧,最终暴露了地缘政治凌驾于经济理性的深层困境。 英、德耗费百亿资金拆除的不仅是性能稳定的通信设备,更是国家间的互信基础与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所谓的“安全风险”从未被证实,而纳税人的钱袋、民众的通信权益却实实在在地遭受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