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报!急报!归根之路再迈一步! 据最新报道,荷兰方面在11月3日宣布了将一尊

海风Um 2025-11-05 15:08:32

急报!急报!归根之路再迈一步! 据最新报道,荷兰方面在11月3日宣布了将一尊距今约3500年的石雕头像归还给埃及。这尊头像被认定出自法老图特摩斯三世时期(公元前1479—1425年),调查显示很可能在2011年动荡中被盗;2022年在马斯特里赫特的TEFAF艺术博览会上被识别。这步棋下得及时,但考验在后头,我看这变化来得快。 在TEFAF这个场景里,核心是来源审核。公开资料显示,欧洲和北美的艺术机构近年加强了对“来源链”的核查,常用数据库包括Art Loss Register等。这次能在展会上识别问题货,说明主办方和参与方的尽职调查在加码。对比一些过去放松的拍卖环节,这种现场识别与后续追索联动,正在成为常态。 顺着2011年的时间线动荡期文物外流并不是个例。媒体统计显示,2003年后伊拉克国家博物馆曾一度报告丢失超过1.5万件藏品。对比之下,埃及这尊头像的线索能在十年后被补齐,靠的是跨国协作和学术鉴定,链条越完整,回归的把握越大。这也提醒各地馆藏与市场,任何时间节点的漏洞都会在后面连锁放大。 对照正在外的重器,柏林新博物馆的“纳芙蒂蒂半身像”至今仍在展,巴黎卢浮宫的“丹达拉黄道带”也是如此。这类争议件背后牵涉到历史获取方式、当年文书、现行法规,多方立场并不一致。现实做法是先把有明确非法链条、能证据充分的个案打通,像这次荷兰主动归还,就是把可落地的一步先走稳,给后续复杂个案提供参照。 我想到一个国内实例,2019年“圆明园马首铜像”通过捐赠回到北京并展出,路径不一样,但共同点是证据清晰、权属明确、交接安全。再看国外的做法,意大利宪兵艺术品保护队长期建立失窃档案与专门侦查,形成打击走私与追索合力。文物回归的关键是信息与执行同步:一端要有数字化档案与开放检索,另一端要有专业队伍与跨境协作机制。 接着看埃及的承接能力。公开介绍显示,大埃及博物馆项目多年推进,馆内规划藏品规模约10万件,资金投入达到数十亿美元,图坦卡蒙相关藏品将成核心展线之一。近期对外开放的安排仍在推进,部分区域已进行公众参观与测试运营。这个时点拿到高等级回归件,对展陈与研究是加分,但也对保管、修复、温控、安保提出更高要求,承接能力要稳住,才能让回归成果变成长期公共文化供给。 再落回这次操作细节。媒体曾报道,去年埃及从荷兰追回3件文物,其中包括一件木乃伊头颅,一位荷兰市民主动上交,埃及专家做了化学分析与来源核验,最后用防弹恒温箱转运。这套流程是“证据先行、运输安全、公开通报”的标准范式。如果各国都能把这套流程用足,用清单、用数据库、用公开展陈把链条闭合,回归就不再是偶发事件。 一句,文物回家不靠情绪,靠证据与执行。这次荷兰的决定,把流程与态度摆在了台面上。只要来源审查持续升级、跨国协作保持通畅、承接条件跟上,更多“在路上”的文物,就会有一个可预期的归档与归位。把每一步走稳,结果自然到位。

0 阅读:10
海风Um

海风Um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