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起,中国正式升级对荷兰的稀土出口管控,新规作出明确界定:其一,任何光刻

景铄看科技 2025-10-31 15:57:22

12月1日起,中国正式升级对荷兰的稀土出口管控,新规作出明确界定:其一,任何光刻机,只要含有不低于0.1%的中国来源稀土成分,无论其最终产自何地、途径哪里,都必须向中国申请出口许可,并详尽披露其用途、用量及最终用户,其二,对用于制造14纳米及更先进逻辑芯片、高端存储芯片的关键设备及材料,启动更为严格的“逐案审批”制度。 从公开信息来看,过去几年中,荷兰阿斯麦公司生产的EUV光刻机在全球市场几乎是“独一家”。   而这类光刻机的制造过程中,依赖的并非只是技术专利和工程经验,更离不开一系列由稀土元素构成的高性能材料。   其中某些合金及涂层材料,正是中国稀土企业的独门绝技。长期以来,国际市场上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程度远超一般认知。   只不过,这种依赖一直被包装在“全球供应链分工合理”的话术中,直到今天,中国开始明确提出:供应链如果不能彼此尊重、互惠共赢,那“合理”就应当重新定义。   从形式上看,中国并未对某个国家或企业进行“点名限制”,新规对全球适用,具有普遍性;从实质上看,这一刀精准切在芯片设备制造的命门处,尤其是对荷兰而言,这道新规不是“增加几个报关文件”那么简单,而是重构整个出口机制与客户沟通流程。   阿斯麦过去依赖的那套“技术出口可控、材料来源自由”的逻辑,在这一政策出台后必须调整。   更麻烦的是,这些设备出口目的地往往是美日韩等国家的大型晶圆厂,它们的采购计划与技术路线极难迅速调整,换句话说,一旦材料端出现不确定性,整条链条都会进入“风险评估”状态。   有人或许会觉得,这样的政策会不会让中国自己也承受损失,比如出口减少、企业收入下降、国际客户流失之类的担忧。   但事实上,这次举措背后的设计逻辑,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出口收入思维”。更大的考量是战略主动权。   在半导体产业链中,长期被西方国家用技术封锁卡脖子的中国,理应在自己最具优势的资源层面上,争取更多话语权。   不是一味报复,而是建立一个新的博弈结构,让全球玩家清楚认识到:中国不只是“世界工厂”,更是“战略资源的守门人”。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不仅是对荷兰的回应,还是对整个高端制造体系的制度化提醒。   过去几年中,美国频繁动用“实体清单”“出口管制”等工具,对中国企业进行限制。而荷兰作为美国在芯片领域政策的协同者之一,在某些关键节点上并未展现足够的独立意志,对中国设备采购的配合频率之高令人侧目。   如今中国通过稀土出口许可制度,提出“使用中国资源必须接受中国规则”的新范式,不仅是反制,更是一种对称的制度回馈。   这次新规中不乏技术细节的精妙设计。比如0.1%的稀土成分门槛,看似非常小,实则覆盖范围极广,基本锁定所有中高端光刻机及相关部件。   更重要的是,许可证申请中涉及的“最终用途”与“最终用户”披露要求,使得过往那些绕道、转手、代工等隐蔽操作将难以为继。   也就是说,过去某些企业在采购中国材料后,通过第三国加工或混入其他合金,再转回本国制造设备以规避溯源监管的做法,将在这一制度下被迫透明。   从宏观角度来看,这次稀土出口新规,不是简单的政策调整,而是一场国际产业话语权的再分配。    它告诉世界一个事实:中国已经不再满足于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执行者”或“原材料提供者”的角色,而是开始通过制度设计、政策引导、资源管理全面参与到规则制定中。   一个有底气、有制度、有战略规划的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回应这个世界变化的节奏。显然,这只是开始。

0 阅读:92

猜你喜欢

景铄看科技

景铄看科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