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比奥再也不藏不掖了!原来收取船舶所谓“靠港费”是美方长期战略,卢比奥日前在接受美媒采访时,就美方针对中国建造的船舶和中国公司运营的船舶征收所谓“靠港费”作出了注解。 卢比奥嘴上说“中国不公平”,但数据一摆,直接打脸,2024年全球新造的船,60%是中国造的;2025年前三季度,75%的新订单又被中国拿走,美国连1%的份额都保不住。 更扎心的是,美国全国就4家船厂能造万吨级大船,十年才造出5艘LNG运输船,连自家航母维修都得排队十几年,反观中国,2024年一年就交付了300多艘大船,从集装箱船到LNG运输船,啥都能造,技术还全球领先。 美国造船业为啥这么拉胯?原因很简单:工人平均年龄超50岁,年轻人根本不愿干;造船材料比亚洲贵5倍,造出来的船又贵又落后;港口自动化率不到30%,洛杉矶港堵船堵得跟停车场似的。 卢比奥说“中国不公平”,其实是给自己产业不行找借口,就像考试考倒数第一,非说人家考第一的作弊,自己却连笔都不会拿。 美国收“靠港费”可不是临时起意,而是一套组合拳,2024年先搞“301调查”,2025年4月又出新招:原来固定收50美元一吨的“靠港费”,2028年要涨到140美元一吨。 更狠的是配套政策:特朗普签了个行政令,要求从加拿大、墨西哥转运的货物多交10%服务费;国会还推了个《美国船舶法案》2.0,逼中国输美货物10%得用美国船,甚至想把中国船厂拉黑。 这套操作啥意思?简单说,就是“沾中国就收钱”:船是中国公司造的、运营的,或者船东有中国背景,统统要交钱,连“每年最多收5次”这种细节都算计好了,就是想把中国船赶出北美市场,逼全球船公司“脱钩”。 但现实很快打脸,美国一艘豪华邮轮因为不愿交163万人民币的靠港费,直接放弃上海港,改道韩国釜山,结果游客行程全乱套。 跨太平洋航线运力紧张,运价暴涨,成本全转嫁到美国消费者头上,美国消费者一边骂物价高,一边还得为政府的“骚操作”买单。 美国耍流氓,中国可没惯着,2025年10月14日,中美同步开收“靠港费”:中国对美国船、美国运营的船收特别港务费,分阶段涨价,最高每吨880元人民币,还规定“没缴清费的船,海事部门直接不给办进出口岸手续”。 但中国的政策比美国公正多了,不搞“一刀切”,只针对美国资本控股超25%、美国运营或美国制造的船舶,还豁免了维修空船等合规业务,给全球船东留了回旋空间。 这场博弈,本质是美国想用行政手段扭转产业劣势,却忽略了市场规律,中国造船业靠的是技术积累、产能优势和成本控制,而美国造船业的萎缩,是产业转移、基建老化、政策短视的必然结果。 卢比奥们越强调“公平”,越暴露出美国产业竞争力的空心化,就像一个胖子非说瘦子抢他饭吃,其实自己早就吃不下饭了。 站在2025年的角度看,这场“靠港费”闹剧就像一场荒诞剧,把美国产业的无能和战略的虚伪全暴露了,自己造船业不行,不想着提升技术、降低成本,反而靠单边制裁抢钱、逼盟友买单。 但全球航运讲的是效率和实力,不是政治口号,中国能拿75%的订单,靠的是一年造几百艘大船的产能,靠的是能造全球最先进船舶的技术,靠的是公道的价格。 美国想靠耍流氓把市场抢回来,根本就是白日做梦,最后可能钱没捞到多少,反而把自己的港口竞争力搞垮,把盟友全得罪光。 更讽刺的是,美国一边收“靠港费”,一边用《琼斯法案》保护本土船厂,这不也是一种壁垒?说到底,这场博弈没有赢家,只有被市场规律教训的输家。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1980年代,美国造船份额还占20%,现在跌到1%,靠政策补贴也难翻身,就像那句老话:“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但补得太晚,效果有限。 美国若真想振兴造船业,不如把钱投在教育、研发上,而不是搞“靠港费”这种自欺欺人的把戏。 毕竟全球航运市场的棋盘上,落子已定,靠行政手段重置局面,终究是徒劳,美国现在最该做的,是承认自己不行,然后好好学怎么变行,而不是一边骂别人,一边自己摔跟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