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刚落地吉隆坡,中美火力就对准赖清德,郑丽文果然没说错。郑丽文果然没说错,赖

地缘历史 2025-10-29 20:49:50

特朗普刚落地吉隆坡,中美火力就对准赖清德,郑丽文果然没说错。郑丽文果然没说错,赖清德根本就不懂两岸事务,鲁莽行事的结果只会深埋更大范围的矛盾。   没有任何一个地区领导人,能在短短几个月内,把自己搞到“中美同时不满”的地步。赖清德做到了。他不仅做到了,还做得极其“彻底”。   如果说过去几年,台海局势的紧绷多是中美博弈的副产品,那现在情况已经彻底反转。   赖清德的鲁莽不再只是“台独”问题,而是被中美共同认定为“引爆点”。   就像《时代》杂志痛批的那样,他是“鲁莽的领导人”,而不是理性的谈判者。这不是骂,是定性。   郑丽文早在赖清德刚上台时就说过,这个人根本不懂两岸,不会沟通,只会挑衅。   当时很多人觉得她是政治攻击,现在看来,那不是攻击,是预言。赖清德上台五个月,台海的每一次摩擦都与他直接相关。   他公开否认“九二共识”,叫嚣“两岸互不隶属”;他推动“17项策略”,封锁两岸交流;他甚至恢复军事审判制度,制造一种“准戒严”的气氛。   而这场赌局的对手,不光是大陆,还有美国。10月23日,《时代》杂志率先发难,背后是兰德智库的高阶专家戈尔茨坦。   他说赖清德“鲁莽”,不是因为他关心台海安危,而是因为赖清德的行径已经威胁到美国的区域战略稳定。   一旦台海爆发冲突,不光中美直接对撞,美国在东南亚的布局也会被连根拔起。   就在同一天,《环球网》的社评迅速跟进,罕见地与美媒站在了同一战壕里。   标题直接引用“最危险引爆点”,内容更是逐条列出赖清德的“罪状”,从政策到言论,一刀刀剖开。   中方的态度非常明确:不容忍、不断线、不妥协。   这一中一美,几乎像是排演好的双人对口,目标只有一个,让赖清德闭嘴、停手、收敛。   而就在这种背景下,特朗普踏上吉隆坡的土地。东盟峰会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谈判桌,中美在这里表面上谈贸易,背地里互放信号。   特朗普推动《吉隆坡协议》,解开泰柬边境地雷危机,是为了向东南亚展示“美国维护和平”的形象,同时也在暗示:台海的和平,也可以“谈”出来。   更耐人寻味的是,同一时间,美国航母“尼米兹号”在南海出事了。   两架军机接连坠毁,美方解释是“燃料污染”,但这解释连五角大楼自己都说“暂不确定”。   中方却主动表示可以协助调查,这样的态度,跟几年前“互不理睬”的冷对抗完全不同。   因为在中美的账本上,赖清德已经不值钱。他的存在,不仅不能带来好处,反而成了风险放大的变量。   台积电被他“割肉”送去美国,他却还在岛内“抗中”;他把防务预算拉到GDP的3%以上,却没能换来美方的安全承诺;   他把大陆定义为“境外敌对势力”,却没料到,真正敌视他的,已经不仅仅是北京,还有华盛顿。   特朗普的团队清楚得很,美国不能为了赖清德,把自己的东南亚布局全盘烧掉。   所以他在峰会上不断释放善意,说“有信心与中方达成协议”,说“愿意就台湾问题展开坦诚沟通”。   这不是空话,背后是现实利益。美马液化天然气协议、美越贸易协议、美泰供应链合作,这些才是特朗普眼里的“国家利益”。   而赖清德,不过是一个随时可以“交换”的弃子。   而中方也没有放软。解放军075两栖攻击舰编队绕台,歼-16、轰-6K密集越线,甚至连东南战区的社交媒体都开始用“战备巡航”这种冷峻措辞。   法律战也同步推进,《反分裂国家法》正被重新解读,协调机制已经在运作。   在这样的局势下,赖清德还在搞“转型正义”,还在整肃统派,还在对陆配家庭进行政治审查。   刘振亚的案子就是典型,被无端扣上“敌对渗透”的帽子,引发岛内舆论大哗。谁都看得出,他不是在防渗透,而是在清异己。   而台湾社会的反弹也越来越明显。最新民调显示,近八成民众对赖清德的施政感到不满,62%的人担心战争风险正在接近。   这个数字,不是民进党的网军可以“带风向”的。郑丽文早就说过,赖清德缺乏两岸事务经验,一旦鲁莽行事,只会深埋更大范围的矛盾。   现在的情形,正是她所说的“更大范围”,不仅是两岸,更是整个西太平洋。   更讽刺的是,这种被中美“联合施压”的局面,赖清德自己可能还没意识到。   他还在幻想美方会在关键时刻出手“护台”,还在幻想自己能成为“民主对抗专制”的象征。   可他忘了,大国之间从来不讲情义,只讲利益。当你成为一个利益障碍时,你的名字就会从对话桌上消失。   赖清德赌美国会站在他这边,可他压错了宝。特朗普不是蔡英文的“延续者”,更不是民进党的“保护伞”。他是个生意人,只看得见筹码,看不见信仰。

0 阅读:3

猜你喜欢

地缘历史

地缘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