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傅作义担任水利部长一年后的一天,向毛主席坦白到:“我还有一些电台,枪支存

韫晓生 2025-10-28 17:40:19

[微风]傅作义担任水利部长一年后的一天,向毛主席坦白到:“我还有一些电台,枪支存在了一些地方。”毛主席回答道:“你留着用吧。”   (信源:中国能源网——共和国首任水电部部长——傅作义)   前几天去黄河边旅游,看到三门峡水库平稳泄洪,导游说起当年建设的故事,提到傅作义带着专家在工地住了半年,突然就想起课本里的知识点 —— 原来这位曾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新中国成立后竟拿起了 “水利图纸”,成了守护江河安澜的 “治水人”。   很多人知道傅作义是抗日名将,却少有人了解他后半辈子的 “治水生涯”。   1949 年北平和平解放后,毛主席亲自点将,让他担任水利部(后来改成水电部)部长,一当就是 23 年。   有人问他为啥放着 “将军” 不当去搞水利,他笑着说:“打仗是为了让老百姓不挨饿,治水也是为了这个,都是为人民服务。”   刚上任时,新中国的水利家底薄得可怜。当时全国只有 22 座大型水库,很多地方靠天吃饭,黄河三年两决口,淮河年年闹水灾。   傅作义没搞虚的,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带着技术员去黄河沿线调研。1950 年春天,他从山东东营走到河南郑州,每天徒步几十里,鞋子磨破两双,笔记本记满了河床高度、泥沙含量的数据。   有次在兰考遇到风沙,他差点被吹进黄河,爬起来拍了拍身上的土,接着跟老乡聊灌溉的事。 他主持的第一个大工程就是治淮。1950 年淮河发大水,灾民超过千万。傅作义连夜赶往灾区,在蚌埠的救灾棚里开了三天三夜的会,最后定下 “蓄泄兼筹” 的方案。   为了建佛子岭水库,他跟工人一起住工棚,吃玉米糊糊,晚上还拿着手电筒去检查坝体浇筑质量。有技术员回忆,傅部长不懂就问,连钢筋绑扎的间距都要跟专家掰扯清楚,“一点架子都没有,比工地上的老工人还较真”。   最让人佩服的是他对 “水利为民” 的坚持。1954 年建设官厅水库时,有人提议缩减移民安置经费,把钱用在工程上。   傅作义直接拍了桌子:“水库是为老百姓建的,要是让老乡没地方住,这工程建得再好看也没用!”   最后他亲自带队去移民村选址,还要求给每户建沼气池、修灌溉渠,让老乡迁过去能种地、能生活。   如今官厅水库成了北京的 “大水缸”,当地老人还能说出 “傅部长帮我们盖新房” 的故事。 在水电部任职的 23 年里,傅作义跑遍了全国的江河湖海。长江三峡的前期勘探、黄河三门峡的设计论证、广东新丰江水电站的建设,都有他的身影。   1964 年他已经 68 岁,还坐着小木船去洞庭湖考察,船在湖里晃得厉害,随行人员劝他回去,他却说:“不亲眼看看,怎么知道防汛措施有没有用?”   据统计,他任内全国新建大型水库 100 多座,灌溉面积增加了 3 亿多亩,很多以前的 “望天田” 变成了 “高产田”。   他还特别重视 “技术创新”。当年建设新安江水电站时,国内没有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制造经验,有人建议从国外进口。   傅作义却主张 “自己研发”,他牵头成立攻关小组,带着工程师去哈尔滨电机厂蹲点,手把手跟工人一起琢磨技术。   1960 年水电站首台机组发电时,他激动得红了眼,握着技术员的手说:“咱们中国人也能造出自己的大机组了!”   可能有人会问,一个国民党起义将领,为啥能得到这么重的信任?其实答案就藏在他的行动里。   新中国成立初期,水利部经费紧张,他把自己的工资捐出来买勘探设备;去地方考察从不搞特殊,顿顿吃工作餐;下属犯了错,他先反思自己有没有教到位。   毛主席评价他 “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的”,这句话后来刻在了他的纪念堂里。 1972 年傅作义卸任水电部部长时,留下了一本厚厚的《水利规划手稿》,里面记满了各地水利设施的参数,还有他对未来治水的想法。   如今我们看到的南水北调工程、长江防洪体系,很多思路都能在这本手稿里找到影子。就像黄河水利委员会的老专家说的:“现在我们站在傅部长当年搭建的‘水利骨架’上,继续完善这个网络。”   前几天看新闻,河南遭遇暴雨时,当年傅作义主持修建的白沙水库发挥了重要的拦洪作用,保护了下游几十万群众。   这才明白,真正的 “功勋” 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刻在江河大地上,藏在老百姓的好日子里。   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不知道傅作义的治水故事,但当我们打开水龙头喝到干净的水,看到农田里的灌溉渠,路过平稳运行的水库时,其实都在享受他当年奋斗的成果。   就像网友说的:“不该让英雄只活在历史课本里,他们的故事该被更多人记住。”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家乡有哪些老一辈建设者留下的水利工程?你还知道哪些像傅作义这样 “跨界” 为国家做贡献的人?评论区聊聊,一起把这些温暖的故事传下去!

0 阅读:12

猜你喜欢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