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就稳妥解决多项重要经贸议题形成初步共识,这是在马来西亚最新经贸会谈的一个结果

糖心萌喵 2025-10-28 08:28:44

中美就稳妥解决多项重要经贸议题形成初步共识,这是在马来西亚最新经贸会谈的一个结果,但是现在很多人对于这种谈判,总是有个误解,就是觉得要么就是全面谈成,要么就是全面谈崩。 其实懂行的都知道,大国之间的经贸谈判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更像拆积木,得一块一块来,哪有一锤子买卖的道理。 就拿这次谈的议题来说,涉及的领域从农产品准入到半导体供应链,再到数字贸易规则,每一块都牵扯着两国上下游无数企业的利益,哪能指望一次会谈就把所有疙瘩都解开。 之前中美谈经贸,也不是没出现过阶段性成果,比如2020年那段时间,双方就特定商品的关税减免达成过共识,但后续执行中又因为新的市场变化出现新问题,这不就是谈判的常态嘛。 有人可能会说,谈了半天只出个“初步共识”,这不等于没谈?这种想法其实忽略了经贸谈判的本质——共识从来不是终点,而是下一步行动的起点。 这次双方提到的“稳妥解决”,重点就在“稳妥”俩字上,意思就是不冒进,先把能达成一致的小事落地,比如可能先放宽某几种农产品的检验检疫标准,或者简化部分电子元件的通关流程,用这些小进展积累信任,再去碰更难的议题。 反观那些觉得“要么全成要么全崩”的人,其实是把谈判想简单了,就像俩人合伙做生意,哪有刚见面就把所有合作细节全敲定的?不得先聊聊各自的需求,试探下对方的底线,再慢慢磨出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中美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经贸联系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2023年两国贸易额还突破了6000亿美元,这么庞大的体量,就算有分歧,也不可能一下子切断所有合作,更不可能靠一次谈判就解决所有问题。 举个具体的例子,之前中美在半导体领域的摩擦持续了挺久,美国限制对华芯片出口,中国也出台了相关反制措施,但双方去年还是就半导体材料的出口管制问题进行了多轮磋商,最后对部分光刻胶产品的限制做出了调整,这就是典型的“部分共识”,既没全谈成,也没全谈崩。 再说说这次会谈的地点选在马来西亚,本身就很有讲究,不是在中美任何一方的主场,而是在第三方国家,这种中立场合更容易让双方放下戒备,更坦诚地沟通,也从侧面说明这次谈判的重点是“求同”,而不是“争胜”。 那些抱着“非成即崩”心态的人,可能没意识到经贸谈判里“妥协”的重要性,大国之间谈判,从来不是谁压倒谁,而是互相让一步,找到一个平衡点。 比如美国可能希望中国扩大对美农产品的进口,中国则希望美国放宽对华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限制,这种情况下,双方就可能各让一步,中国增加采购美国的大豆、玉米,美国则适度放松对部分半导体设备的出口管制,这种局部的共识,就是谈判能推进的关键。 还有人觉得,只要没达成全面协议,就是谈判失败,这种想法太绝对了。 要知道,中美之间的经贸分歧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有些问题甚至牵扯了十几年的利益纠葛,比如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门槛这些,哪能靠一次两次会谈就彻底解决? 就像之前中美在WTO框架下的争端解决,有些案件从起诉到裁决,前后要经历好几年,更别说这种高层级的经贸磋商了,本身就是个长期的过程。 这次双方能形成“初步共识”,其实已经是个积极信号了,说明双方都有解决问题的意愿,愿意坐下来谈,而不是靠对抗的方式。 之前有段时间,中美经贸摩擦升级,双方互相加征关税,最后不仅美国农民损失惨重,中国的相关企业也面临成本上升的压力,这种双输的局面,谁都不想再看到。 所以这次会谈能取得初步共识,不管是对中美两国的企业,还是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都是好事。 那些觉得“要么全成要么全崩”的人,可能是被网上极端的声音带偏了,总觉得谈判就得有个轰轰烈烈的结果,要么签个大协议,要么拍桌子走人,但现实中的经贸谈判,更多是润物细无声的推进,是在一次次沟通中慢慢缩小分歧。 那些抱着“非成即崩”心态的人,其实可以换个角度想想,谈判的本质不是追求一次性的“全胜”,而是通过持续的沟通,找到双方利益的交汇点,实现互利共赢。 就像这次双方形成的初步共识,可能看起来不是什么大动作,但每一步小进展,都在为后续更深入的合作打下基础,这总比双方僵持不下,甚至升级摩擦要好得多。 而且从历史经验来看,中美经贸谈判从来都是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中间难免会有反复,但只要大方向是朝着解决问题走,就是值得肯定的。

0 阅读:13

猜你喜欢

糖心萌喵

糖心萌喵

糖心萌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