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3年,曹参正在家中闲坐,下人突然汇报说:“丞相萧何死了!”曹参顿时来了

司马槑谈过去 2025-10-26 14:39:48

公元前193年,曹参正在家中闲坐,下人突然汇报说:“丞相萧何死了!”曹参顿时来了精神,大喊道:“赶紧收拾行李,我要入朝当相国去了。” 想当年,曹参和萧何都是沛县的老乡,刘邦的左膀右臂。一个管后勤,一个打前线。曹参那是真拼命,史书记载他“身被七十创”,身上七十多处伤疤,攻城略地,战功赫赫。 可天下定了,排座次了,刘邦大手一挥:萧何第一。 曹参当场就不乐意了。凭啥?我这提着脑袋换来的功劳,还不如他动动嘴皮子、盖盖章? 刘邦咋说的?他说,你们打仗的,是“功狗”;萧何呢,是“功人”。猎狗再猛,也得听猎人的指挥。 这下把曹参气得够呛。从那以后,他和萧何这对老搭档,基本上就“友尽”了,谁也不搭理谁。曹参心里憋着一股劲,跑去齐国当丞相,一干就是九年,愣是把齐国治理得明明白白。 所以,萧何死了,曹参“高兴”,是不是特好理解?老对手终于没了,我可算出头了! 但你要只看到这层,那还是太浅。 曹参敢当着全家面喊出那句话,是因为他知道,这个相国的位置,百分之百是他的。 为啥? 第一,这是高祖刘邦的“遗嘱”。 刘邦临死前,吕后问他:“萧丞相要是哪天也不在了,谁来接班?”刘邦想都没想,脱口而出:“曹参可。” 这话,就是大汉王朝最高的人事任命。曹参心里门儿清。 第二,这是萧何本人的“遗命”。 你以为萧何临死前会给曹参使绊子?恰恰相反。 汉惠帝看萧何快不行了,也跑去问:“您之后,谁能当丞相啊?” 萧何都快说不出话了,还使劲叩头说:“帝得之矣!”——皇上您心里早就有人选了! 惠帝说:“是曹参吗?” 萧何一听,用尽最后力气说:“对!就是他!有他接任,我死而无憾了。” 你看看,啥叫格局? 萧何和曹参是有私怨,但在国家大局面前,这点“办公室政治”算个屁?萧何很清楚,整个大汉,只有曹参有这个资历、能力和威望,能镇住场子。 所以说,曹参的“大喊”,不是幸灾乐祸,而是一种“终于轮到我了”的政治笃定。 好,行李收拾完了,曹参颠儿颠儿跑到长安上任去了。 可接下来的事,又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咱们这位新任曹相国,上任之后,啥也不干。 不,准确地说,他只干一件事——喝酒。 他把萧何定下的所有规矩、法令,全部照搬,一个字不改。每天上朝打个卡,处理完必须的文件,就立马回府,大摆宴席,从白天喝到大半夜,还必须喝到酩酊大醉。 下面的小官看不懂啊,跑来想劝曹相国“新官上任三把火”,搞点新政绩。 曹参一见人来,二话不说,拉着就坐下:“来来来,喝!” 你跟他谈工作,他就跟你拼酒。几杯马尿灌下去,谁还记得要说啥?来一个,喝倒一个。久而久之,再也没人敢去劝了。 这事儿闹到了汉惠帝那里。 年轻的皇帝急了。我这刚换了个丞相,指望你好好干呢,你倒好,天天“醉生梦死”?这是不把我放眼里啊! 惠帝不好意思直接骂,就找来曹参的儿子曹窋,跟他说:“你回家悄悄问问你爹,就说我说的,国家刚安定,你天天喝酒,啥也不管,这合适吗?” 曹窋领了“圣旨”,回家就去问了。 结果,曹参一听,当场大怒,抓起板子,把亲儿子狠狠打了二百大板。 曹窋被打得莫名其妙,委屈巴巴地跑回去跟惠帝告状。 第二天上朝,惠帝憋着火,当面质问曹参:“你凭什么打曹窋?那些话,是我让他问的!” 满朝文武都吓坏了,心想这下要出大事。 只见曹参不慌不忙,摘下帽子,跪下请罪。然后,他抬起头,问了皇帝两个要命的问题。 “陛下,您觉得,您和高祖皇帝比,谁更英明神武?” 惠帝一愣,赶紧摆手:“哎哟,我哪能跟我爹比啊,差远了。” 曹参点点头,又问了第二个问题: “那陛下您看,我和萧何比,谁更能干?” 惠帝想了想,倒也实诚:“这个你好像确实比不上萧丞相。” 曹参一听,乐了,大声说: “陛下说得太对了!高祖皇帝和萧丞相平定了天下,定好了所有的规矩法度,已经把路铺平了。咱们俩,能力都不如他们,那我们为什么非要瞎折腾,非要改他们的规矩呢?” “现在天下刚打完仗,老百姓就想喘口气。咱们当领导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啥也别干,守着他们的规矩,别去打扰老百姓过日子,这就够了!” 汉惠帝听完,当场醍醐灌顶。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萧规曹随”。 曹参不是没能力,他在齐国当丞相时,用的是“黄老之术”,讲究“清静无为”,让老百姓休养生息,齐国被他治理得是天下最富庶的地方。 一个刚刚经历过战乱的王朝,最怕的不是领导不作为,最怕的是领导“瞎作为”。 曹参的“喝酒”,恰恰是他最高明的政治智慧。他用这种“无为”的方式,稳住了大汉的船舵,让整个国家机器按照萧何设定好的轨道,平稳运行。 守成,有时候比创业更需要定力。 曹参当了三年相国,天天喝酒,国家却一天比一天安稳。老百姓日子好过了,都编歌谣唱他:“萧何为法,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

0 阅读:67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