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报道:安世半导体中国子公司刚宣称“独立经营能拒外部

经略简料 2025-10-25 14:29:19

10月21日,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报道:安世半导体中国子公司刚宣称“独立经营能拒外部指示”,就被荷兰总部打脸说是“未经授权”。 子公司发布“独立宣言”,却遭荷兰总部公开指其“未经授权”,这犹如一记响亮的耳光。这戏剧性的冲突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缘由呢?若将这件事归结为沟通层面的偶然失误,显然低估了其复杂性 —— 背后牵扯的协调漏洞、信息偏差或执行偏差,远非 “乌龙” 二字能简单概括。 这戏剧性的一幕,恰恰揭开了闻泰科技耗资超330亿人民币换来的100%股权背后,那令人心惊的现实:“控制权”正在全面失效。这不只是一场商业纠纷,这是一堂关于所有权如何被从治理、司法到主权三个维度,层层剥离的昂贵课程。 闻泰科技当初的“中国控股、欧洲运营”策略,听起来很美,却在公司内部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出于保障运营稳定的考量,他们决定继续留用此前的外籍高管团队,这其中就包括拥有德国国籍的首席运营官(COO)与首席财务官(CFO)。 事实证明,这支班子的业务水平十分突出,交出的业绩答卷足以让人信服。2022 年,公司不仅录得 23.6 亿欧元的营收规模,毛利率更是迎来显著提升,从 25% 大幅上涨至 42.4%。 数据层面看似一派向好、亮眼十足,然而一个足以动摇根本的问题却被掩盖:关乎全局的决策权自始至终都留在荷兰总部,从未真正移交。 钱是中国出的,但说了算的一直是那群“欧洲管家”。直到10月19日安世中国尝试发出声音,两天后就被总部一个“未经授权”的声明彻底否决。这下全明白了,所谓的控股权,在运营实权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 内部治理本就悬空,外部的法律铁拳更是来得又快又狠。10 月初,荷兰法院绕过了应有的正式庭审环节,几乎没有履行完整流程,就径直暂停了张学政 —— 闻泰创始人的董事职务。 但这仅仅是起始环节,没多久他们便任命了一位拥有 “最终投票权” 的独立董事,本质上是在董事会中安插了一位 “凌驾于众人之上的决策者”,让权力分配彻底发生了改变。 最为狠辣的一招,是把公司百分之九十九的股权交付予第三方机构进行托管。如此举措,或能带来意想不到之效。这一操作,从法律上把闻泰和安世直接切断,让它从公司的主人,瞬间降级为只能等待分红的“名义股东”。 金钱虽可购得入场之券,却难以换取主人之位。财富或许能打开一扇门,却无法赋予真正的归属感与掌控权,地位绝非仅靠金钱就能堆砌。而这一切,都与荷兰政府9月30日冻结安世全球30个实体资产和人事的部长令遥相呼应,这不是意外,是场有预谋的“合法”剥夺。 公司治理的失控和司法层面的夺权,归根结底,都源于地缘政治这只看不见的手。这场风波的源头,乃是美国于九月底颁布的“实体清单50%规则”。此规则如一根导火索,瞬间点燃了这场风波,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闻泰科技此前已被纳入相关管制名单,而此次新规的出台,进一步扩大了管制范围 —— 凡是由其控股比例超过 50% 的子公司,均被纳入管制范畴,无一例外。 于是,“国家安全”这个万能借口又被搬了出来。荷兰政府所提及的“经济安全风险”,这表述是否让你有似曾相识之感?这般说辞,仿若旧调重弹,令人不禁思索其背后的真实意图。 没错,闻泰之前收购英国一家晶圆厂时,英国政府用的就是同一套说辞,最终逼其出售。这套路已经成了西方国家阻挡中资并购核心技术的标准化工具了。 客户覆盖广泛,大众、宝马、丰田等国际汽车品牌,以及比亚迪、蔚来等中国车企,均是其核心客户,在汽车电子供应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这种核心资产,在西方眼里,本来就不是能用钱完全买断的。讽刺的是,闻泰接手后经营得越成功,研发投入提升150%以上,新增近千项专利,反而越凸显了它的战略价值,也就越加速了外部势力的干预。这背后隐匿着的,是昭然若揭的产业遏制逻辑。其意图不加掩饰,如凛冽寒风般,直截了当地欲对产业发展加以限制与阻碍。 闻泰安世的这堂课,代价实在太大了。除了那330多亿的真金白银,还有事件发酵后两天内就蒸发的百亿市值。 它血淋淋地揭示了,在全球化投资中,100%的股权在强大的地缘政治意志、精准的司法工具和预先埋设的治理漏洞面前,会变得多么虚幻。 这也给所有想“花钱买捷径”的模式敲响了警钟。 那种认为靠收购就能一步到位获得核心技术的想法,被证明是何等脆弱。真正的产业话语权,终究还得靠自己一砖一瓦、扎扎实实地研发和构建。控制权的幻象已经破灭,回归自主创新才是唯一的出路。 信源:断供19天,中国恢复安世供货,不卖给国外,并且只收人民币2025-10-24 14:34·苏浩教授

0 阅读:283

猜你喜欢

经略简料

经略简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