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白人身材更加高大强壮,为什么冷兵器时代却打不过黄种人?真相是,白人的体格优势

如梦菲记 2025-10-25 11:51:32

欧洲白人身材更加高大强壮,为什么冷兵器时代却打不过黄种人?真相是,白人的体格优势并不等于战斗力强,黄种人更擅长战斗,战争的胜负,从来不取决于谁块头大,而是看谁更能打、更有谋略、更有死战到底的决心。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很多人觉得欧洲白人身材高大强壮,在冷兵器时代应该占尽优势,可历史偏偏给出了相反的答案,蒙古铁骑横扫欧洲,汉朝军队威震匈奴,这些胜利背后藏着一个简单的道理:战场上拼的从来不是块头,而是谁更会打仗。   先说体格这回事,现在欧洲人确实普遍比亚洲人高大,但古代可不是这样,根据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世纪铠甲测量数据,当时欧洲士兵的平均身高大概在165到170厘米之间。   反观汉朝,居延汉简明确记载士兵身高普遍有168到175厘米,山东临淄汉墓出土的男性骨骸平均达到172厘米。   这么看来,古代东西方士兵的体格差距根本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真正拉开差距的是近现代,随着欧洲工业化带来的营养改善,体格优势才逐渐显现出来。   更关键的是,就算体格有差异,在真实战场上也起不了决定性作用,蒙古西征就是最好的证明,十三世纪的欧洲骑士全副武装,看着威风凛凛,可遇上蒙古骑兵完全没招。   蒙古人根本不跟你硬碰硬,他们用的是假撤退战术,故意装作败退,把骑士们引得队形散乱,等对方追得气喘吁吁,突然回身就是一波箭雨覆盖,接着重骑兵冲锋收割。   1241年列格尼茨战役就是这么打的,欧洲联军人数不少,可一被诱入圈套,几个小时就崩盘了。   这种战术差距不是偶然,而是制度造成的,蒙古军队实行十户百户千户制,命令从上到下传达迅速,每个士兵都清楚自己该干什么,他们从小在草原上长大,骑射技术练了一辈子,配合起来就像一台精密机器。   欧洲那边是什么情况?封建领主各带各的人马,打仗全凭个人勇气,缺乏统一指挥,很多士兵是临时征召的农奴,平时种地,打仗前匆匆训练几天就上战场,这种散兵怎么可能打得过职业化军队?   武器装备上的差距也很明显,中国汉朝就大规模使用蹶张弩,这东西射程能达到250米,穿透力极强,几百米外就能对敌人造成杀伤。   蒙古骑兵用的复合弓射程更是达到320米,而欧洲骑士的十字弩射程只有150米,装填还慢,等他们冲到近战距离,阵型早被远程火力打得七零八落。   汉朝士兵装备的环首刀采用百炼钢工艺,硬度能达到58HRC,砍断匈奴的青铜刀跟切菜似的,技术代差摆在那里,再壮的身体也扛不住先进武器。   后勤保障同样是决定胜负的关键,秦朝修建的驰道,汉朝从长安到敦煌的烽燧线,粮草运输效率是欧洲封建领主的好几倍。   蒙古军队每个骑兵配三匹战马,轮流换乘保持机动性,饿了还能喝马奶充饥,这种补给方式让他们能连续作战几个月,欧洲十字军东征时,补给线动不动就被切断,士兵经常饿着肚子打仗,战斗力能不打折扣吗?   更深层的差异在于战斗文化,东亚地区人口密度大,资源有限,战争输了意味着家族灭亡、土地被夺,这种生存压力造就了极强的战斗意志。   秦军士兵大多是农民出身,可军法极严,逃跑就是死罪,上了战场没人敢后退,蒙古士兵常年在恶劣环境中生存,对死亡有心理准备,长途跋涉、断粮少水照样能打。   反观欧洲军队,骑士打仗是为了荣誉和土地,普通士兵就是凑数的,一遇到伏击或者补给中断,很容易失去斗志溃散,心理素质的差距,在关键时刻比体格更要命。   中国兵家思想从春秋战国就开始成熟,孙武的《孙子兵法》讲的是“上兵伐谋”,强调的是用脑子打仗,卫青出塞用骑兵大迂回,绕到匈奴后方断粮道,这种战略眼光不是靠蛮力能想出来的。   蒙古军队更是把战术灵活性发挥到极致,先用轻骑兵远程消耗,等敌人阵型乱了再出重骑兵突击,每一步都算计得明明白白,欧洲骑士那套正面冲锋的打法,在这种立体战术面前根本不够看。   说到底,战争是系统工程,考验的是一个文明的综合实力,从士兵训练到武器制造,从战术制定到后勤保障,从指挥体系到战斗意志,每个环节都得过硬。   体格强壮顶多在单兵肉搏时占点便宜,可冷兵器时代的大规模战争,靠的是千军万马的协同作战,一个纪律严明、装备精良、战术灵活的军队,碾压体格占优但组织松散的对手,就是这么简单。   历史已经给出答案,那些真正在战场上留下名字的军队,从来不是因为士兵长得高大,而是因为他们更懂得如何杀敌、如何生存、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发挥到极致,冷兵器时代的胜负,从来都是智慧与意志的较量,而不是肌肉的比拼。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