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安世破产了谁的损失大?答案很简单,目前安世半导体是100%的中资企业,当初

古今知夏 2025-10-24 15:52:29

有人问安世破产了谁的损失大?答案很简单,目前安世半导体是100%的中资企业,当初花了几百亿,真金白银收购的。   2018 年,中国闻泰科技盯上了安世半导体。这家从飞利浦半导体拆分出来的企业,手里攥着车规芯片的 “命脉”,全球每三辆汽车里就有一辆用它的二极管。为把这块 “香饽饽” 拿下,闻泰足足折腾两年,分三轮收购,砸了 340 亿真金白银,2020 年终于实现 100% 控股。 那会儿,这事被捧成 “中欧合作典范”。荷兰政府笑得合不拢嘴,不仅给收购开了绿灯,还送上 2.3 亿欧元低息贷款,把安世的研发中心列为 “国家战略项目”。 毕竟中企带来的不只是钱,还有中国庞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 安世七成的封测产能都在中国东莞,中方把产业链打通了,荷兰就能坐享其成。 闻泰也确实把安世带得风生水起。接管后,安世的营收一路飙到 23.6 亿欧元峰值,毛利率从 25% 冲到 42.4%,到 2024 年干脆还清所有债务,实现 “零负债” 运行。 研发投入更是翻了两倍多,从 1.12 亿欧元涨到 2.84 亿欧元,专利申请量从每年十几件飙升到 2024 年的 110 件。这五年里,安世给荷兰缴了 1.3 亿欧元的税,妥妥的 “纳税大户”。 可谁能想到,风光背后早已埋下雷。2024 年底,美国把闻泰科技列进 “实体清单”,转头就抛出 “50% 穿透规则”— 只要中企持股超一半,子公司也得受制裁。安世这下彻底被拖进漩涡,而荷兰的态度瞬间 180 度大转弯。 2025 年 9 月 30 日,荷兰政府突然动手了。他们搬出冷战时期的《物资供应法》,打着 “国家安全” 的幌子,给安世来了个 “全球运营冻结”。一夜之间,中方 CEO 张学政被罢免,董事会被洗牌,闻泰虽然还是法律上的股东,却连决策权都摸不着了。 后来法院文件曝光,才揭开了真相。原来早在 6 月,美国就跟荷兰交底:想让安世豁免制裁,“必须换掉中国 CEO”。荷兰这波操作哪里是 “自主决策”,分明是跟着美国的指挥棒走。 最损的是,接管当天,荷兰就把安世东莞基地的生产数据全封了 — 那可是闻泰砸 12 亿搞技术本土化的核心成果。 要是安世真破产,中方的损失能让人心疼到滴血。最直接的是 340 亿收购款打了水漂,更别说后续扩建基地、研发新技术的 70 亿投入,这些真金白银可能一夜清零。更深的坑在产业链,安世东莞基地扛着全球七成的车规二极管封测,国内车企找替代得等 18 个月,制造成本可能涨 5%。 很可惜的是那 1.2 万项专利,其中 37 项是核心基础专利,要是被拆分卖掉,中国企业以后研发都得交天价许可费。 再看荷兰,简直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安世欧洲研发中心的运营费,五年里全是中方掏的,荷兰一分没花。就算破产,他们还能以 “债权人” 身份先分走专利,转手卖给本土企业。 更划算的是,荷兰用安世换来了美国的 “好处”— 没过多久,ASML 就拿到了对华出口光刻机的许可,这算盘打得全世界都听见了。 现在全球车企都慌了神。大众、宝马过去三成的车规芯片都从安世买,价格比别家低 10%。荷兰接管后,芯片立马涨价 12%,要是破产,欧洲车企的成本还得往上飙。德国经济部私下找荷兰抗议,可在美国压力下根本没用。 当初的 “合作典范”,如今成了地缘博弈的牺牲品。中企赔的是真金白银,丢的是技术话语权;荷兰抢的是现成资产,赚的是政治筹码。 安世的命运早就不只是一家企业的生死,而是强权能不能随便撕碎市场规则的试金石。但中方也没坐以待毙,比亚迪已经启动反向研发,国内封测产能也在补位 , 毕竟靠抢来的控制权,终究挡不住产业链自主的脚步。

0 阅读:59
古今知夏

古今知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