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陈毅被敌人困在梅山岩洞,已躲了20多天。生死关头,当地少女在敌人眼皮下帮他寻活路,千里之外的张学良也误打误撞帮了忙。这事儿到底咋回事? 1936 年冬的梅山岩洞里,陈毅用石块压着衣角的三张纸片,看到 “断头今日意如何” 的字,没说话。 耳边敌军 “烧山搜剿” 的吆喝越来越近。他腿伤发炎流脓,肚子饿得没力气。 警卫员宋生发陪他藏了 20 天,两人脸色差却眼神坚定。没人想到,救他们的会是山里 17 岁少女,还有西安那场全国震动的兵谏。 这场死局是叛徒设的套。1934 年红军长征,陈毅因腿伤留下领导南方游击战,1935 年 3 月带队伍扎根赣粤边梅岭。 梅岭百姓早把游击队当自家人。敌军封山,老乡们用竹筒藏粮、砍柴散物送物资;敌军识破后,又换竹筒挑粮下山,让蒋介石四个师和赣南第 6 绥靖区的 “清剿” 次次落空。 1936 年秋,叛徒陈海来报:“陕北来人,要您亲自下山接头!” 这话戳中陈毅难处 —— 游击队与组织失联近一年,药品、弹药快没了,不接头上撑不下去。 “首长,太危险!派联络员去就行!” 宋生发急得跺脚。 陈毅叹口气:“为了接组织,这趟必须去。” 陈毅装成绸布商人进大余县城茶馆,就见三个穿短褂的人盯他袖口 —— 那是敌军暗探暗号。 卖茶老汉悄悄推过茶碗,碗底字条写着:“陈海叛变,快往梅岭跑!” 他拽着宋生发往城外冲,中途被敌军抓去 “带路”,靠流利客家话谎称 “教书先生”,才躲进杂草掩盖的岩洞。 敌军 46 师师长戴嗣夏,是蒋介石口中 “碉堡专家”。他立刻布网:山口筑碉堡、搞 “十户连坐”、计口售粮,赶百姓下山造无人区,放话 “三天抓不到陈毅就烧平梅山”。 岩洞仅半人高,陈毅蜷着身子,伤口脓血渗湿裤子。“首长,俺出去找吃的!” 宋生发摸出砍柴刀要冲。 陈毅拉住他:“不行!不能白白送死。” 这时洞外传来 “咕咕” 声 —— 是联络信号。 陈毅示意宋生发噤声,贴岩壁问:“山枣红了没?” 17 岁的张千妹钻进来,怀里布包还带体温:“陈同志,这是红薯干和治伤草药。” 张千妹认识陈毅,是梅岭军民同心的例子。之前陈毅带队员帮她家收红薯,跟她说 “革命让穷人有饭吃”,她就主动当交通员。 “俺借打猪草上山,敌军严就把粮藏柴捆里。” 张千妹又掏出竹筒,“这是盐巴,俺爹说伤口不能缺盐。” 陈毅看着她冻裂的手:“千妹,被发现就……”“俺不怕!你们帮俺家收了三担红薯!” 张千妹语气坚决。 接下来七天,张千妹每天来,带吃的还说敌军动向。 第八天清晨,太阳升顶也没见她。宋生发扒洞外喊:“首长,敌人放火了!” 浓烟涌进岩洞,火舌舔着茅草。陈毅摸出钢笔,在岩壁写绝笔诗:“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他清楚,这次可能真要 “取义成仁” 了。 这时雨点砸下,火舌弱了。洞外传来熟悉脚步声,张千妹一瘸一拐钻进来,裤腿沾泥带血:“陈同志,俺来了!” 原来她下山撞见敌军查岗,掉进猎人深坑晕了一天一夜,养两天腿能走就拄拐上山。 她掏出皱巴巴报纸碎片:“俺叔说,张学良在西安抓了蒋介石,要他联共抗日,46 师正收拾行李准备走!” 陈毅猛地直起身:“西安事变?这是天大转机!” 他想通了 —— 蒋介石被扣押,南京政府乱了,46 师肯定调去北方,没心思困梅山。 第二天清晨,山下传来敌军撤退号声。宋生发跑出去看,回来笑出泪:“首长,他们真走了!卡车排好几里地!” 张千妹带陈毅、宋生发绕小路下山,老乡们围上来端热粥、递干粮。 陈毅接过米汤说:“咱们活下来,表面是西安事变救命,其实是群众给底气。没有千妹送粮、老乡支援,我早成岩洞枯骨了。” 后来他在回忆录写:“梅山脱险不是巧合,是军民同心的必然,也是抗日潮流挡不住的证明。” 《梅岭三章》手稿后来刻在梅岭诗碑上,来往人见了都想起当年的难与热血。 张千妹也参加革命,从交通员成长为妇联干部。晚年她常说:“当年送红薯干就知道,跟着他们走,能让天下穷人吃饱饭。” 这是革命年代最实在的理:普通人的勇敢托着希望,历史潮流推着正义,凑在一起就有了死里逃生的传奇。梅岭的山和人,都记得那段军民一条心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