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看着 300 斤的朱高炽就来气,下旨逼他减肥。 一说朱高炽,脑子里是不是就一个胖字,三百斤,走几步就喘,连马都上不去,朱棣看他就烦,那眉头皱的,标签贴得死死的,你聊明朝,朱元璋一脸严肃,朱棣靖难打天下,嘉靖炼丹,崇祯歪脖子树,轮到朱高炽,就剩下一个胖。 这人哪能这么简单,当年靖难,他守北平,城里没多少兵,全是老弱妇孺,城外李景隆几十万大军围着,他愣是没怂,没人想投降,老百姓都上城墙帮忙,冬天往城下泼水,水结成冰,攻城车全废了,史书里就这么写的,太子身份多敏感,一步走错皇位就没了,朱高炽硬是扛下来了,他爹回来,他功劳提都不提,就说老百姓苦,城池危险,好在没丢。 这事就算过去了,你再看他弟朱高煦,能打是能打,朱棣宠得不行,老爹还在就惦记兵权,老爹一走立马就反了,这脑子能一样吗。 当皇帝就十个月,很多人觉得他就是个过渡,可他干的事能列一大串,朱棣杀掉的那些旧臣家属,他给放了,郑和下西洋那么大的事,他说停就停,话也直接,让老百姓吃饱饭比飘在海上重要,科举考试有问题,拿出来改,贪官污吏使劲收拾,老百姓的徭役能减就减,皇宫也不修了,连《永乐大典》都自己上手搞排版,弄出个钦定体,让底下官员看得懂,朱棣要的是面子,是声势,朱高炽要的是人心,是让大家伙喘口气,皇权到了他手上,就从打天下变成了治天下。 别说他是太子,资源多,老师好,他干的那些事,锦衣卫都摸不透,朱棣怕他偷懒,他天天在东宫早起,奏折从来不压,哪个地方缺粮食了,哪个卫所出问题了,他比户部都清楚,他爹北伐,后勤跟不上,粮道又长又乱,他一张路线图递上去,哪个驿站能借粮,派哪个官去押运,三天就给你安排明白了,这不是出身好就能行的,是天分,是政治嗅觉,下西洋多烧钱,朱高炽一上来就给掐了,没跟你讲什么大道理,就一句老百姓吃饭要紧,整个朝廷花钱的风向就变了,后来的仁宣之治,那十几年太平日子,国库有钱,老百姓能歇歇脚,底子都是他打下的。 他不是运气好,是真能看明白整个帝国的牌局,朱棣是把刀,总往前冲,北伐,迁都,造大船,修大典,朝廷的钱袋子天天都是瘪的,朱棣需要一个也能往前冲的儿子,朱高炽偏不,他知道哪些事没意义,他接的是个摊子,得稳住,所以一登基,头等大事就是不打了,省钱,保粮食,朱元璋是杀,朱棣是打,朱高炽就是那个收拾屋子的,把这个朝代从高速档换到平稳档,马是骑不上去,可人能干事,这个世道就是这样,谁在前面冲锋陷阵,谁就被记住,那个在后面收拾烂摊子的,反而没人多看一眼。 你要说他是不是千古一帝,那不合适,可历史那么长,他真不该被忘了,问他值不值得高估,这问题本身就问错了,光看体重去评价一个人,根本没资格谈论他,一个人能扛起半个明朝的政务。 什么外表,什么领导气场,什么长相,历史早就说清楚了,真正能扛事的人,不看脸,不看腰围,看脑子,看心里有没有数,看关键时候能不能稳得住,把账算明白,把人心拢住,朱高炽都做到了,就算他走路喘,就算他三百斤,就算他上不了马,他还是守住了那个帝国的转折点,用十个月换了后面十年的安稳,就这么个人,你还觉得他被低估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