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比奥谈中美互收靠港费,感慨这事没有赢家,抱怨美落后太多! 10月22日,卢

不简单的幸福 2025-10-23 16:30:48

卢比奥谈中美互收靠港费,感慨这事没有赢家,抱怨美落后太多! 10月22日,卢比奥的一番话算是戳破了美国在港口收费博弈中的尴尬处境。这位向来对华强硬的政客,难得松口承认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博弈”,可话锋一转又嘴硬说是为了“纠正长期不公”。 只是那掩饰不住的抱怨,早暴露了底气——美国造船业的落后,哪是一笔港口费就能扳回来的。卢比奥自己抛出的数据就很能说明问题,全球新交付的商船里,每10艘就有6艘印着“中方制造”的标签,总吨位占比将近60%。 今年前三个季度更夸张,全球新船订单里超75%都流向了中方船厂,韩国抢下20%,剩下的残羹冷炙才由日本、意大利这些传统造船国分食。美国呢?市场份额长期在1%以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说句“陪跑”都算抬举。 这样的差距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全美能造万吨级以上商船的船厂只有4家,还一门心思扑在驱逐舰、潜艇等军用舰艇上。民用领域才是真的惨,高附加值的LNG运输船、大型运输船,美国过去十年造的还不到5艘,且都不是主流型号。 反观中方,从常规集装箱船到全球最大的24000TEU超大型船,从普通散货船到技术壁垒极高的LNG船,早就形成了全品类、规模化的生产能力,成本和效率优势全球无出其右。 美国港口的景象更具讽刺意味,每天进进出出的货轮,90%以上是外国造,其中大量是中方籍或中方建造的船舶。这些船承载着美国超市里的日用品、工厂里的原材料,堪称美国供应链的“血管”。 可美国偏偏从2024年7月起,对非美国籍商船征收“基础设施调节费”,每总吨1.5美元。一艘10万吨级的集装箱船,单次靠港就得多掏15万美元,这笔钱可不是小数目。 中方的针对部分美国航运公司的船舶,在上海、宁波、深圳等主要港口加收“服务保障附加费”,每标准箱30到50元人民币。一艘满载5000个集装箱的船,一次靠港可能多花25万元人民币。 这一下算是打在了美方痛处,要知道美国对中国出口的农产品、工业品,大多要靠这些船运到中方市场,成本上涨最终还是得自己扛。卢比奥说“没有赢家”,这话倒没掺假。 美国收这笔钱,本意是补贴港口基建、扶持本土造船,可现实却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有航运公司测算,美西航线单箱运输成本平均上涨12%,这些成本最终都转嫁给了美国零售商和消费者。 更有意思的是,这场收费博弈还催生出了“神操作”。有美国航运公司发现,中方政策里藏着“玄机”——只要是中方建造的船舶,就能豁免部分费用。于是他们干脆组团下单中国船厂,造好的船挂上美国国旗,一下就省下了中美两边的港口费。 本想打压中方造船业,结果反倒送来了订单,这波“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怕是卢比奥没料到的。短期来看,船公司会调整船舶部署和港口挂靠,造成供应链扰动,推高运价。中长期里,中方籍的油运、散货公司相对受益,集运则会承压 。 说白了,中方造船业根基扎实,就算有短期波动,也能靠规模和技术优势稳住阵脚。美国呢?本土造船业连民用船都造不利索,光靠收港口费,怎么可能追得上? 卢比奥抱怨“落后太多”,可这落后是谁造成的?早年间美国沉迷金融、科技等“轻资产”行业,把造船这种“重资产”产业当成“包袱”丢了出去,导致产业链断链、技术人才流失。 等想捡起来的时候才发现,不仅没了熟练工人,连配套的零部件供应商都没了。中方则抓住机遇,一步步夯实工业基础,从焊接工艺到船舶设计,从材料研发到配套设备,全产业链齐头并进,才有了今天的领先地位。 美国想靠“收费”逼中方让步,更是打错了算盘。中方造船业的优势不是一天炼成的,全球客户选择中方船,看中的是性价比、交付效率和可靠质量。韩国造船业够强吧? 在LNG船领域曾独占鳌头,可现在中方船厂不仅能造,还能做到成本更低、交付更快,订单自然源源不断。这种硬实力,岂是一笔港口费就能撼动的?再说了,中美贸易的本质是互利共赢。 美国需要中方造的船舶运输货物,中方需要美国的农产品和技术产品,双方本可以好好合作。可美国偏要搞“单边主义”,用收费、制裁等手段施压,结果只会让自己陷入被动。 卢比奥要是真为美国民众着想,与其抱怨落后,不如想想怎么重振本土制造业,怎么拿出诚意和中方合作,而不是搞这些伤人伤己的小动作。这场港口收费博弈,终究是一场“实力的较量”。 我们有全球领先的造船业做后盾,有完整的产业链支撑,有庞大的市场托底,自然不怕施压。美国空有霸权思维,却没有与之匹配的产业实力,再怎么折腾,也改变不了落后的现状。 卢比奥的感慨,更像是一种无力的呐喊。他清楚美国在这场博弈中讨不到好,更清楚造船业的差距短期内无法弥补。可要是不改变“以邻为壑”的思维,继续用对抗代替合作,美国只会落后得更远。毕竟,靠收费赢不来竞争力,靠实干才能追得上时代。

0 阅读:1
不简单的幸福

不简单的幸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