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改写了历史。洪武15年,马皇后病逝,朱元璋挑选儒僧诵经祈福,姚广孝位列其中。当看到燕王朱棣从身边经过时,姚广孝低声道:“臣奉白帽著王。” 姚广孝出生在元朝末年的苏州长洲,一个老中医家庭,本名天禧,小时候家里药铺子忙活,他耳濡目染,学了点医道,但十四岁就跑去妙智庵出家,法名叫道衍。出家不是因为穷苦啥的,他家条件还行,就是这小子从小爱钻研,佛道儒兵书全啃,十四岁剃度后,先在庵里混日子,后来拜杭州径山寺的愚庵智及为师,专攻临济宗禅理。 元朝那时候天下乱套,农民起义到处冒头,他也没闲着,云游四方,嵩山少林寺都去过,还碰上个相士袁珙。那袁珙一看他长相,眼睛三角形,颧骨高,断言这和尚骨子里爱杀伐,将来帮大人物定江山,但晚年得落个凄凉下场。姚广孝听了也没当回事,继续他的游方生涯。 明朝建国后,朱元璋重用和尚,姚广孝的声名也起来了,洪武初年被荐到京里,朱元璋赏了他件僧衣,但没给他实权,这家伙心里有点疙瘩,转头留意起藩王那边。洪武八年,朝廷选通儒僧进京,他试了试,没中,但这不耽误他继续讲经说法,在苏州寺庙里混得风生水起。 洪武十五年,马皇后病逝,朱元璋挑了十个和尚分派诸王祈福,姚广孝自个儿报名,进了燕王朱棣的名单。燕王府里,他起初就是个普通随从,朱棣忙着练兵打仗,没太搭理他。但姚广孝不急,慢慢观察,这燕王野心不小,手下兵强马壮,北边边疆事儿多,朝廷里头朱元璋老了,太子朱标身体也不行,姚广孝算盘打得精。 那句“臣奉白帽著王”就是在这祈福场合冒出来的,姚广孝瞅准朱棣路过,凑上去低声一说。这话听着玄乎,其实就是个暗示,王字上加白帽,拆开就是皇,姚广孝这是在许诺,帮朱棣当皇帝。朱棣一听,立马上心,当晚就拉着他聊通宵,从禅理扯到朝局兵法,两人一拍即合。从此姚广孝成了燕王府的常客,出入频繁,朱棣手下人见他都得让道。 姚广孝不光会说,还真有两把刷子,他精通阴阳五行、兵家阵法,还会些相术,早年游方时就学了不少民间把式。朱棣信他,给他主持庆寿寺,让他蓄发穿道袍,方便办事,姚广孝也乐意,表面上还是和尚,骨子里开始帮朱棣囤粮练兵,暗中联络北边蒙古部落,准备后路。 朱元璋一死,洪武三十一年,朱允炆接班,这小子年轻气盛,上来就搞削藩,燕王朱棣首当其冲,朝廷诏令一道道来,朱棣表面上应着,私下里急眼了。姚广孝这时候站出来了,直劝朱棣起兵,旗号打清君侧,说建文帝身边小人太多,得除掉。朱棣还犹豫,担心百姓不支持,姚广孝甩出一句,只管天道,民心算啥。 两人反复掰扯,姚广孝拿出地图,分析朝廷虚实,建文帝新上台,军队调动慢,燕兵精锐,北平粮草足。建文元年七月,朱棣终于动手,燕军出北平,起初打得磕磕绊绊,郑村坝一仗差点栽跟头,但姚广孝留守后方,指挥有方,遣细作散谣言,扰敌军心,还建议朱棣轻骑南下,直奔南京。 靖难之役打了三年,燕军从北平杀到南方,夹河、藁城、白沟河,一仗接一仗,建文军节节败退。姚广孝不光出主意,还帮着铸炮造甲,联络旧部,朱棣每战前都问他,姚广孝总有招。建文四年六月,燕军破南京,朱棣进宫,建文帝下落不明,姚广孝这时候功劳最大,朱棣封他僧录司左善世,兼太子少师,赐宅子、金银、美女啥的,人称黑衣宰相。 姚广孝不爱显摆,那些赏赐全推了,分给苏州老家宗族乡亲,自己缩回庆寿寺,偶尔进宫献策。朱棣迁都北京,他帮着规划,还主编永乐大典,召集一千多学士,整理古籍,干了五年,成就不小。 姚广孝不光帮朱棣,还暗中和蒙古有勾连,早年游方时就去过塞外,懂点鞑靼话,靖难时借兵蒙古,事后朱棣也没追究。史书上说他性喜杀伐,袁珙那相术还真准,晚年他虽隐居,但总有心事儿,永乐十六年病倒,朱棣亲自去看,姚广孝临死前还托他放了旧敌溥洽,这人当年被他抓过,关系复杂。姚广孝死后,朱棣给他建塔,葬在房山,享年八十四。
越南曾请求回归中国!却遭到乾隆拒绝,如今才懂他多有远见乾隆五十三年,越南阮
【4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