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被迫“退休”后的赫鲁晓夫在莫斯科郊外一所别墅内过起了闲云野鹤的生活,他

轩叔观察 2025-10-22 11:30:08

1964年被迫“退休”后的赫鲁晓夫在莫斯科郊外一所别墅内过起了闲云野鹤的生活,他每个月有500卢布作为抚恤金,有时家里人还会来看他,他非常高兴,享受着天伦之乐。[无辜笑]   这位矿工出身的领导人,14岁下矿,参与过内战、二战最终执掌大权,他推动去斯大林化、处理古巴导弹危机,却在1964年10月因“年龄和健康”被劝退。   退休后住在国家提供的别墅,配有一辆公务车,养老金为500卢布,相当于高级工程师月薪,足够维持生活。   从权力中心到无人问津,落差显而易见,探视需经安全部门报备,旧交多因此却步。   为填补时间,他在院子开辟菜园,种植番茄黄瓜,每日劳作,他还尝试用铁管和营养液进行无土栽培实验,尽管成本过高无法推广,却成为日常重要事务。   摄影成为他另一项日常活动,记录树木、家人与田园景色,通过收音机,他收听苏联官方电台,也调试短波获取外国频道信息,尽管信号不稳,仍坚持这一习惯。   妻子尼娜长期陪伴,子女偶尔带孙辈前来,这些时候,他常带孩子们摘菜、讲解植物知识。   家庭聚餐费用来自他的养老金,而平静生活背后,电话被监听,出行受记录,活动范围受限。   1966年起他开始用录音机口述回忆录,内容涵盖从矿工到领导人的经历,儿子谢尔盖秘密整理录音材料,虽遭安全部门多次施压要求停止,工作仍持续进行。   1970年回忆录被秘密运至西方出版,书名为《赫鲁晓夫回忆录》,引发广泛关注。   苏联官方指责内容不实,但该书仍成为后世研究的重要资料,随着健康状况下降,他外出渐少。   1971年9月11日,他因心脏病去世,当局在葬礼当日才发布简讯,处理极为低调,未设演讲台,没有国葬仪式,仅由儿子在土堆上作简短致辞。   这位曾经历矿工之子到国家领袖转变的人物,最终以简单方式告别历史舞台,这段特殊岁月,展现了权力更迭后一位政治人物的生存状态。   网友们议论纷纷:   “好家伙,从一把手直接退休种菜,这落差也太刺激了,放现在相当于公司CEO被董事会罢免,然后回老家宅基地养老,还得被保安盯着,想想就憋屈。”   “我觉得这算善终了,至少没像贝利亚那样被枪毙,养老金够花,有别墅住,还能和家人在一起,看看斯大林时代那些消失的领导人,他这结局在苏联已经算‘豪华套餐’了。”   “重点是他留下了回忆录!这才是最牛的地方,等于用自己的方式把真相说了出来,打了那些赶他下台的人的脸,这老爷子有种,没白活。”   “表面是退休,实则是软禁吧?电话被监听,朋友不能随便见,这跟坐牢有啥区别?所谓的平静都是装出来的,内心得多郁闷,难怪后来身体不行了。”   “看了他的经历,感觉人生真是起起落落,从矿工干到最高领袖,这剧本也太传奇了,晚年种种菜、写写回忆录,反而活明白了,比死在任上强。”   如果赫鲁晓夫没有留下那本轰动西方的回忆录,历史对他的评价还会一样吗?   官方信源:联合国数字图书馆

0 阅读:58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