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委员会突然宣布了 2025年10月20日,欧盟成员国达成共识,决定到2027年底就不买俄罗斯的天然气了,这个决定不是一时兴起,从2026年1月起,谁都不能再签新合同,老合同也得在2026年6月前到期,最长能撑到2028年1月就得停,这次投票没要求每个国家都同意,只要15个国家点头就行,法律上用的是贸易政策,没贴上制裁的标签,这样就能绕开一票否决的麻烦。 要知道,俄乌冲突前,俄罗斯天然气占欧盟进口量的 45%,就算这几年降下来了,现在还占 13%,一年得花 150 亿欧元买气呢。 有些国家早就被俄气 “绑死” 了,比如匈牙利、斯洛伐克,对俄气的依赖度超过 80%,他们的输气管网还是苏联时期建的,只连俄罗斯,根本接不上别的气源。让他们 2026 年 6 月就停老合同,等于直接断了能源命脉。 有意思的是欧盟的 “操作套路”。按规矩,这种涉及能源的大事得 27 个国家全同意才行,可匈牙利早就放话反对,说禁气会让本国化工行业赔 40 亿欧元。 为了绕开匈牙利的 “一票否决”,欧盟干脆换了个说法,把这事算成 “贸易政策”,只要 15 个国家赞成就能过。匈牙利外长气得直骂,说这就是变相制裁,已经找了英国顶级律师,要告到欧洲法院去。 欧盟敢这么干,嘴上说靠 “能源转型”,其实心里是把美国 LNG 当成了救命稻草。可美国的气根本不靠谱,价格贵得离谱。2025 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显示,美国 LNG 每立方米要 1.08 欧元,而俄罗斯管道气才 0.32 欧元,差了整整三倍多。 这就意味着,欧盟老百姓的取暖费、做饭钱要往上涨,工厂的能源成本也得翻番。德国的汽车厂、化工企业早就喊冤,说成本涨了,产品卖不动,只能裁员降薪。 要命的是,美国根本供不上那么多气。现在美国的 LNG 出口站已经满负荷运转了,就算新建项目,最快也得三年才能投产。 而且运天然气得用专门的 LNG 船,全球总共就 700 多艘,70% 都被长期租出去了。欧盟就算想抢船,不仅租价涨了 30%,还得排队等,等船到位了,禁令都执行一半了。 欧盟自己也没底气,不少国家早就开始 “明着反对,暗着买气”。意大利的能源公司偷偷改了合同条款,把 “终止日期” 改成 “重新评估日期”,还跟俄罗斯约定,2026 年 6 月后通过第三方公司继续买,就是价格贵了 5%。 德国更矛盾,表面说要建 LNG 接收站,私下里却重启了煤电厂,2024 年煤电发电量同比涨了 17%,之前喊的 “环保口号” 早抛到脑后了。 俄罗斯那边倒挺淡定。俄气总裁直接说:“不主动断供,但多余的气全卖给亚洲。” 话音刚落,就跟中国石化签了协议,2026 年起每年多供 100 亿立方米 LNG,还能用人民币结账。原本输往欧洲的气,转头就运到了中国、日本,不仅没赔钱,反而赚了更多差价。 欧盟内部的分裂越来越明显。西班牙、荷兰有不少 LNG 接收站,早就不依赖俄气了,所以全力支持禁令;可保加利亚、罗马尼亚这些东欧国家,表面投了赞成票,私下赶紧找俄罗斯商量延期,因为他们的管道只通俄罗斯,没了俄气,冬天老百姓都没法取暖。 最实在的还是钱的问题。欧盟算过一笔账,要替代俄气,得花 2800 亿欧元建 LNG 接收站、改管道、搞可再生能源。 可现在欧元区的财政赤字已经超过 3% 的红线,很多国家根本拿不出钱。意大利直接说,最多承担 300 亿欧元,多一分没有。没有钱,再宏伟的 “能源转型计划” 都是空话。 讽刺的是,欧盟喊着 “禁气止损”,实际上已经亏大了。这几年减少俄气进口,光经济损失就有 1.3 万亿欧元。而且可再生能源占比才 22%,离 2030 年 45% 的目标差得远,根本填不上天然气的缺口。 这么看下来,欧盟的禁俄气决议更像一场政治表演。表面上喊得震天响,实际连自己人都管不住;嘴上说摆脱依赖,转头就跳进美国的 “高价气陷阱”;明明没钱没资源,还硬要撑场面。 等到 2026 年 1 月禁令开始执行,老百姓要面对涨价的账单,工厂要应对停产的风险,欧盟可能才会发现:这哪是摆脱依赖,分明是给自己挖了个大坑。
美国驻华大使馆的账号发布了一条令人匪夷所思的内容:“美国财政部部长贝森特:特朗
【75评论】【3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