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遗体防腐每年花费无数,而永久保存的水晶棺,纯度高达99.99%,价值更是不

不急不躁文史 2025-10-21 22:52:09

毛主席遗体防腐每年花费无数,而永久保存的水晶棺,纯度高达99.99%,价值更是不菲,但从未有一个中国人提出意见,相反,这笔多年来巨大的花销竟让十几亿人民直呼:“花得值!” 1976年9月9号,零点十分,毛主席逝世,消息从中南海传出,外头还黑着,天都没亮,中央政治局就已经在“202”会议室坐下了,一群人围着桌子开会,讨论的不是追悼词,而是遗体该怎么办。 其实早在五十年代,毛主席就提过,人死了该火化,别折腾。 但到了那一刻,没人真敢按字面来办。 会议气氛很沉,谁都知道,这事弄砸了,后果谁担得起? 那会儿时间紧得像被绳子勒住一样,一边是群众吊唁马上要开始,一边是遗体保存刻不容缓。 一般的冷藏根本扛不过去,更别提要永久保存。卫生部紧急拉来中国医学科学院的老专家徐静,那是个在防腐领域干了几十年的老手,说是她一个人来,其实还带了两个助手张炳常和陈克铨。三人凑一块,也算是临时拼起的“救火队”。 徐静进中南海时,天还没亮,走的是北门,门口站着两个荷枪实弹的哨兵,个个脸绷得像块木板。 车开进去,停在一排灰房子前,外面没挂牌子,里面却是主席头两天刚搬的新住处——“202”室。 地震后,他从原来的住所挪到这儿。 屋里灯没怎么开,厚窗帘拉得死死的,冷气早已打到低温。毛主席躺在床中央,身上盖着白毛巾被。徐静走过去,掀开一角,一点点检查皮肤、关节、体表的情况,动作很轻,好像生怕吵醒了什么人。 她是搞防腐的,见惯了生死,但这一回,眼眶红了。 说不清是职业本能让她冷静,还是多年对主席的感情在那一刻堵住了嗓子眼。 看完之后,她回到研究院,立马和卫生部开会定方案,三人小组临危受命。 当天中午就动手做初步处理,足足干了两个多小时,才把操作完成。那时候的防腐技术,讲究的是快、稳、细,不能出一丝差池。 一直到第二天深夜,几位专家都没离人一步,记录、监测、调整,全都得一点不落。 9月10号那天,工作人员量了主席的身长、肩宽,红都服装厂的老师傅连夜赶制两套中山装。 一套厚的深灰色,一套薄的浅灰色。最后选了薄那套,说是看着更亲切。小周师傅——主席多年的理发师,也过来给他修头发,面容整得干干净净,北京医院的马燕龙技师上手做了细致的面部化妆。 告别活动定在11号上午,地点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 头一天,遗体是敞着放的,所有吊唁群众都能近距离看到。 大厅里开着大风冷,温度压到十五度以下,可架不住那么多人一批批地涌进来,每个人身上都是热气,再加上军乐队现场吹奏,铜管乐器喷的气儿也是烫的。 到最后,连那十五度都快保不住。 遗体保存小组急得团团转,就盼着有机玻璃棺早点到。 北京有机玻璃厂的工人几乎是没合眼地赶工,靠着手工一片片粘接,只用了十几个小时,就把第一代透明棺体拼了出来。 那东西别看轻,既要透光,又不能渗气,热胀冷缩都得算好,工艺难度不比造精密仪器低。 17号吊唁结束,群众总数三十多万,从解放军指战员、各族群众,到各部机关的干部,队伍排得老长,很多人手里捧着花,哭得眼圈红红的,有人走过去时忍不住鞠了第二个躬。 现场安静得能听见呼吸声。 接下来,就轮到更长远的安排了。 党中央决定建毛主席纪念堂,说是“一号任务”。 整个项目由国务院第九办公室牵头。里头最核心的一环,就是制造那口水晶棺。 目标明确:永久保存,万无一失。 水晶的原料来自江苏东海,那地方出产天然水晶,透明度高。 半年里,东海县人民先后送来了六次,总共32.2吨纯度高达99.99%的水晶。这些材料最后熔铸成棺盖和棺体。 1977年8月,纪念堂建好了,水晶棺也移进了正厅。所有仪器试运转后,确认环境稳定,才小心翼翼把毛主席的遗体正式移了进去。 那天的工序没人敢马虎,每一个动作都要反复确认。 水晶棺本身不光是玻璃罩子,它是个完整的恒温恒湿系统,里头低温、避氧、避光,全靠现代设备在背后支撑着。温控仪、过滤装置、光源系统都配套齐全,一年365天不停运转。 几十年过去,这套设备换了几拨人看守,却从没出过岔子。 毛主席遗体保存得好不好?这是不少人心头的疑问。 1989年和1993年,徐静博士两次公开发声,说得很实在:不仅保存得好,防腐操作还吸收了当年马王堆西汉古尸的经验。当年周总理亲自指示,调集全国专家研究那具两千多年的女尸,挖出了不少中草药配方和埋藏技巧。 很多思路,后来都运用到主席遗体上。 社会上有人说遗体“缩了”、“变色了”,其实是错觉。 徐静解释,体长体重都有定期监测,从未变过。至于肤色的差异,是灯光造成的效果——专业术语叫“彩色配光整容”,灯光角度一调,看着就是红一点、黄一点,但人没变。 更有意思的是,这么多年,纪念堂的开销不小,防腐药剂、低温设备、电费、人工……样样都烧钱。但老百姓却没人计较,甚至还说:“花得值!”这就不是钱的事儿了,是心里的那份信念。 有人一生没见过主席,来这里站一站,看一眼,觉得这辈子不亏了。

0 阅读:3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