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买了光刻机,却不急着造芯片?美国专家直言:他们在下一盘大棋!实际上,这一策略背后隐藏着更为深远的科技布局和产业考量。 说起芯片这事儿,大家都知道它现在是各国博弈的焦点,尤其是光刻机这种核心设备。光刻机就好比芯片生产的“雕刻刀”,用极细的光束在硅片上刻出电路图案。最牛的极紫外光刻机EUV,能搞定3纳米甚至更小的级别,全世界就荷兰ASML一家独大。中国这些年确实砸了不少钱买ASML的机器,2024年采购额高达101.9亿欧元,占了ASML总营收的36.1%。但奇怪的是,买回来后没急吼吼地全线投产高端芯片,而是慢慢消化。这让不少人纳闷,美国专家克里斯·米勒直言,这其实是中国在下的一盘长远棋,不是急于求成,而是稳扎稳打布局整个产业生态。 先说说为什么不急着造芯片。芯片产业不是孤立的,它牵扯设计、材料、制造、封装测试一大堆环节。光刻机再先进,没上游的硅片、光阻剂、蚀刻液这些原材料,也没下游的芯片设计软件和应用市场,就等于买了把好刀却没食材做饭。中国现在芯片自给率还只有22%左右,2024年的数据是这样,预计2025年能到23%,2026年25%。这数字听着不高,但进步实打实。直接冲高端7纳米以下,风险太大,因为美国从2018年起就层层加码出口管制,2023年连中端DUV光刻机都开始限制。2025年1月,米勒在接受采访时就预测,新上台的特朗普政府会继续拜登的路子,不仅卡高端AI芯片,还会盯紧成熟制程的生产设备。要是贸然上马高端线,设备卡壳、材料断供,工厂就得趴窝。 中国这边的应对方式挺务实的,就是先用买来的DUV设备练手,搞多重曝光技术,比如SAQP四重自对准四重图案化,能把5纳米级别的芯片从老机器上挤出来,不用非得EUV那么奢侈。ASML自己财报里也承认,2024年中国订单超预期,但他们也预警2025年后需求可能下滑,因为中国本土设备在跟进。像上海微电子的28纳米光刻机,已经在小批量试产,预计两年内出货。这不是空谈,2024年中国半导体设备采购总额283亿美元,其中不少流向了国产替代。国家大基金三期又投了500亿,重点砸在材料和设备上。研发投入更猛,2022年就超2200亿,占全球30%以上,2025年这势头没停。结果呢?中芯国际用DUV推了7纳米试产,华为的Mate 60手机芯片就是证据,晶体管密度逼近国际水平。 米勒在《芯片战争》里讲得清楚,这盘棋的核心是产业链安全。中国是全球最大芯片消费国,2021年缺芯潮就让汽车电子行业亏了6000多亿美元。不能总靠进口,尤其是地缘风险高企的时候。台湾地区那边,台积电工厂占全球先进产能大头,但地震、海缆断裂这些事儿一出,就暴露供应链单薄。中国策略是先在中低端自给自足,满足新能源汽车、物联网这些刚需市场。这些领域不一定非要3纳米,14纳米、28纳米就够用,成本低、市场大。2024年,中国半导体设备市场份额超30%,预计2025年还是全球老大。摩根士丹利报告说,这得益于政策引导和企业合力,高校、研究所、企业三方攻关,像“两弹一星”那样集中力量办大事。 这不光是守住饭碗,还在抢未来赛道。传统硅基芯片快到头了,量子芯片、光子芯片这些新技术,中国早早卡位。2025年9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了量子计算报告,点明三大维度:硬件、软件、应用。单机量子比特数还不足,错误率高,但谷歌IBM都说2030年才能出容错机,中国这边也没闲着。中国科大团队2023年就搞出光量子计算原型,效率在特定场景下超传统芯片百倍。光子芯片更火,2025年全球产业规模预计650亿美元,中国占43.8%,本土达285亿。上海交通大学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9月发布了薄膜铌酸锂平台,集成度高、损耗低。无锡还建了首条光子芯片中试产线,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投产。这条线从实验室到商业化,填补了产业链空白,下游企业能直接拿来做量子通信、光计算模块。 总的看,中国买光刻机不急造芯片,是在攒底子、布大局。短期靠进口设备练兵,中期推国产替代,长期抢量子光子高地。这逻辑接地气,不玩虚的,就跟盖房子先打地基一样。米勒说得对,这不是慢,而是聪明。等生态建好,韧性就上来了,外部压力再大,也能稳住阵脚。未来几年,芯片博弈还会热。
中国买了光刻机,却不急着造芯片?美国专家直言:他们在下一盘大棋!实际上,这一策略
裂谷长河娱乐
2025-10-21 11:53:3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