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金融家瑞・达利欧就参与其中,纷纷公开对中国发声,还提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前提

经略简料 2025-10-19 09:47:41

华尔街金融家瑞・达利欧就参与其中,纷纷公开对中国发声,还提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前提:倘若中美两国之间不得不爆发战争。 最近从美国传来一种相当奇特的言论。一些媒体机构与知名人士,像华尔街金融家瑞・达利欧就参与其中,纷纷公开对中国发声,还提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前提:倘若中美两国之间不得不爆发战争。 而他们提出的具体诉求,实在让人出乎意料:竟然是盼着中国既不要对美军发起攻击,也别将战火蔓延到美国本土。这个听起来像在发号施令的“建议”,被巧妙包装成“文明作战”的道德劝告,但它背后藏着的,是一个充满矛盾和不安的战略信号。 这套说辞绝不是什么天真的和平期盼,它是一套精心设计的话术武器,目的就是想在开打前,就为自己量身定做一套有利的交战规则,顺便给对手套上一副道德枷锁。 想想看,这不就是想把任何可能的冲突都框定在美国最熟悉的“远征作战”模式里吗?战场设在你家门口,炮火烧不到我的土地,而你的核心区域却得完全暴露。这等于要求中国单方面放弃对等的报复权利,接受一种根本不公平的游戏。 为了让这套说辞显得更有说服力,他们还拉上了像达利欧这样的金融界名人。这么一来,一个纯粹的军事算计,就摇身一变成了关于“道义”和“文明”的高尚讨论。 这是一种舆论战,潜台词是:只要中国进行对等反击,那就是“野蛮”的,就该被国际社会孤立。这种操作透露出的不是自信,而是藏不住的焦虑。 更虚伪的是,美国的军事演习早就把中国的东南沿海设定为模拟攻击目标了。一边盘算着怎么打你,一边又要求你“手下留情”,这种单方面的精明算盘,简直是把双重标准玩到了极致。 可这种要求中国保持克制的逻辑,只要翻开美国自己的历史,就会发现是多么讽刺。美国几十年的军事行动哲学,恰恰与“克制”背道而驰,追求的是用“无限”的打击去达成绝对的目的。 要找典型例子的话,伊拉克战争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 开战之初,美军就对巴格达进行了地毯式的轰炸,完美诠释了其“震慑与压倒”的作战信条——用最大化的暴力迅速摧毁对手的抵抗意志。回顾美国自己的战争历史,它从来没有对自身提出过如此程度的克制要求。 至于所谓的“精准打击”,在现实中边界常常是模糊的。从伊拉克的费卢杰到叙利亚的阿勒颇,再到阿富汗撤军时因失误造成的平民悲剧,那些在“人道主义干预”旗号下的行动,往往留下的是满目疮痍的城市和大量无辜生命的逝去。历史告诉我们,在美国的军事行动里,“任务完成”的优先级总是远高于一切。 矛盾的根源其实很明确:在美国那份《核态势评估报告》里,中国早就被纳入了核打击目标的范畴之中。 在其顶层的战略设计里,对手需要用最极端的手段去威慑,这与台面上呼吁的“文明作战”形成了尖锐的对立。 那么,美国为何会提出这样一个与自身行为完全相悖的呼吁?答案其实很简单:现实变了,力量的平衡改变了游戏规则。 今天的中国,已经具备了有效威胁美国前沿军事部署乃至其本土的能力,这彻底颠覆了美国过去发动战争的成本收益模型。 就连美国的军事专家罗伯特·法利在进行兵棋推演时,也陷入了这种矛盾心态。他曾设想过通过击沉中国航母来迫使对方退让,但连他自己都承认,中国不大可能就此服软。这类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断,正好证明过去的经验体系,在当下新的力量格局里已经完全行不通。 中国的多层次威慑体系,才是美国焦虑的根源。中国海军有了新变化。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三艘航母在列,075 型两栖攻击舰也已服役,强大的反介入能力就此成型。 在漫长的海岸线上,HQ-9B、HQ-16 乃至 HQ-26 反导系统紧密排布,合力构建起一个坚实可靠的防御圈。 真正让美国感到切肤之痛的,是那些射程足以覆盖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并被美国议员承认有能力摧毁前线九成战机的导弹力量,以及核潜艇与洲际导弹构成的最终战略保障。正是这个体系,迫使美国不得不开始认真思考本土安全这个曾经无需担忧的问题。 若想拥有和平,不能寄希望于某一方的退让或单方面 “善意”—— 这种思路本身就不成立,因为和平的本质,始终源于力量层面的对等与平衡。 冲突一旦爆发,代价将沉重到无法承担 —— 只有当双方都深刻理解这一点,才能从根源上阻止战争的发生。 中国坚持维护自身核心利益,发展相应的国防实力,目的正是为了构建这种“恐怖平衡”,从而维护和平。 说到底,美国呼吁中国“克制”的奇怪论调,是其旧有霸权心态在遭遇新现实时的一种不适应和扭曲。 它一方面充当着舆论传播的工具,另一方面也将其藏在心底的脆弱与焦虑毫无遮掩地显露了出来。在全球力量格局重塑的今天,任何试图通过话术为潜在冲突预设不平等“规则”的做法,注定是徒劳的。 参考资料:美将军“2025年美中开战”论调,既夸张又危险.--环球网

0 阅读:135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35

用户10xxx35

1
2025-10-19 21:50

又菜又爱玩。

猜你喜欢

经略简料

经略简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