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飞贼段云鹏落网,毛主席得知后,忍不住调侃道:“他不是号称‘飞贼’,会

红楼背疏影 2025-10-18 17:12:36

1954年,飞贼段云鹏落网,毛主席得知后,忍不住调侃道:“他不是号称‘飞贼’,会轻功吗?让他飞一个看看嘛!” 1954年9月,北京公安部审讯室里,被称为“华北第一飞贼”的段云鹏戴着手铐,垂头丧气。消息传到中南海,毛主席听闻这个传说中“能飞檐走壁”的特务落网,笑着调侃的同时,也点出关键:所谓轻功不过噱头,他的真实身份是军统潜伏特务。 民间把段云鹏吹成“会轻功的奇人”,说他能“踩着瓦片不发出声响”“徒手爬上三层楼”。但根据段云鹏的供词和公安部档案,这根本不是什么轻功,而是他从小练就的攀爬技巧,再加上军统特务的专业训练。 段云鹏出身河北沧州贫寒家庭,10岁就跟着街头艺人学“壁虎爬墙”,靠徒手攀爬偷盗为生,练就一身臂力和平衡感。 真正让他“封神”的是军统的培训。1946年北平金鱼胡同盗案后,段云鹏被抓却拒不招供,军统北平站行动组组长江洪涛看中他的身手与江湖习气,禀报上司马汉三后将其吸收,施以严格的特工训练。 根据军统北平站留存的训练记录,内容包括:用特制铁爪勾住墙头发力攀爬、在屋顶用脚尖轻点瓦棱移动(避免踩碎发声)、夜间借助绳索快速登顶等。 这些技能被民间演绎成“轻功”,实则是特务执行暗杀、破坏的必备手段。 有个真实案例能戳破神话:1949年1月,段云鹏带领挑选的特务执行夜间破坏任务,攀爬某机关院墙时,因冬季墙面积冰打滑,险些坠落,最终靠同伴拉拽才登顶。 事后马汉三斥责他“学艺不精”,可见他的攀爬技能受环境限制极大,绝非“飞檐走壁”的神话。 很多文章只讲他“飞贼”身份,却忽略了他的核心危害——往返两岸的职业特务。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段云鹏随保密局撤逃台湾,1950年受毛人凤指派首次潜回大陆,1951年返台后获蒋介石召见并升为上校。 根据公安部《段云鹏案审讯笔录》,他1954年再次潜回时,核心任务是策划暗杀中央领导人,此前还曾联络60多名下线特务,从事情报传递与破坏筹备。 他能多次潜回大陆,靠的不是轻功,而是成熟的伪装与联络体系。1954年潜回时,他化名“张仁”,以“行商”身份从天津入境,而非北平修鞋铺。 他每次潜回都提前与潜伏人员对接,使用暗号联络,行动前踩点仅3-5天(避免暴露),完成任务后迅速转移,这才是其长期未落网的关键。 这背后是建国初期严峻的反特形势,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台湾国民党当局联合美国疯狂派遣特务,重点从事暗杀、破坏活动。 段云鹏因兼具攀爬技能与特工经验,成为保密局“京津行动组”核心,他的落网并非抓“盗贼”,而是粉碎顶级暗杀阴谋的重大胜利。 抓捕段云鹏的过程,比民间传说精彩得多,也更能体现当时公安的办案水平。1954年,公安部接到群众举报:前门修鞋铺的“张宝顺”行踪诡异,经常深夜外出,且手臂上有攀爬留下的厚茧(常年攀爬导致手掌、手臂茧子异常厚实)。这一线索引起专案组注意,因为段云鹏的档案里明确记载“手臂有厚茧”。 专案组没有贸然行动,而是联合天津警方布控。一方面,通过此前策反的段云鹏故交(代号“003”)精准掌握其行程;另一方面,监控其联络渠道,摸清下线人员。 1954年6月,当段云鹏在天津某联络点与特务接头时,埋伏的干警当场将其抓获,他试图掏枪反抗时就被制服,并未出现攀爬逃脱的情节。 这里有个常被误传的细节:很多人说“用竹竿克制轻功”,实则是干警知道他擅长攀爬,提前在行动地点清除了可借力的墙壁、树木,仅留下一棵大树作为诱饵,还在树下布置了渔网。 段云鹏攀爬时,脚下没有发力点,才被轻易制服。这场抓捕,完美体现了“群众举报+技术侦查+战术部署”的反特体系优势。 最常见的误区,是把毛主席的调侃解读为“对轻功的好奇”。实则结合当时的语境,这话充满对特务的蔑视。1954年,全国已破获多起重大特务案件,反特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 毛主席得知段云鹏落网,调侃的背后是自信——不管特务吹得多么神乎其神,在人民公安和群众面前,终究是纸老虎。 参考资料:台湾头号特务段云鹏大陆落网记——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0 阅读:1

猜你喜欢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