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报道,深圳优优被害案中,有一个点让人始终想不通!杀人者钟建川平日里沉默寡言,他与优优从未发生明面上的矛盾,两家也并无纷争。 深圳观澜的曾女士至今都想不通,自家好心接送了三年的少年钟建川,怎么会对自己14岁的女儿优优下这么狠手。 两家之间没有矛盾,孩子们平时也没吵过架,可这个平时沉默得像影子的男孩,却拿着一把网购的折叠刀,在自家小区门口结束了优优的生命。 2025年4月8日下午,一切看起来都像往常一样。曾女士的朋友陈某某开车把优优、钟建川和自家孩子送回小区,三个孩子互相笑着道别后走向各自楼栋。 钟建川没有回家,他绕到另一边,等优优独自上楼时,突然掏出黑色折叠刀。 起初,他只是质问优优,随即就开始捅刺。 优优倒下后,他仍然不停手,背部和胸部都是伤口。 听到优优喊“救命”,他居然又折回来,跪在她身上往脖子补刀,手段残忍得不像一个15岁的孩子。 事后,他跑回家,还骗家人说自己“见义勇为被人砍伤了手”,直到民警在医院抓住他。 法医鉴定显示,优优身中数十刀,心脏和肺都被刺穿,最终因失血过多离世。 这个重点中学的学霸,还没来得及参加中考,就倒在离家几步的地方。 最让人心寒的是,钟建川原本是曾女士家熟悉的孩子。 因为同住一个小区又是同班同学,从初一开始,曾女士和另一位家长就轮流接送他上下学,一接就是三年。 开车十多分钟,比走路半小时方便多了。 钟建川每次上下车都会礼貌地喊“叔叔阿姨好”,只是话很少,总是安静地坐在副驾驶上。 曾女士从没亏待过他,过年给红包,悄悄塞钱让他买衣服,优优还会帮他带饭,考试失利时安慰他。 在所有人眼里,这是一段温暖的邻里关系,没人发现他沉默背后潜藏的危险。 庭审时,真相才慢慢浮出水面。 警方在钟建川的手机里发现了大量搜索记录:“无色无味的毒药”“怎么杀人不留痕”“网购刀具能匿名吗”,一条条记录都透着冷静和预谋。 他甚至查过“14周岁杀人需要承担什么责任”,连法律后果都算得清清楚楚。 至于动机,起诉书里写得很简单:“因生活琐事对优优心生不满”。 警方透露,真正原因是嫉妒。 钟建川嫉妒优优成绩好,嫉妒她有和睦的家庭环境,甚至觉得优优在看不起自己。 这种藏在心里的扭曲情绪,在沉默中慢慢发酵,最终变成了杀意。 庭审上,钟建川一开始低着头,说自己“压力大”“没人理解”,试图把责任推给情绪崩溃。 但当法官提到“可能判死刑”,他立刻跪下磕头,眼泪瞬间就流了出来。 曾女士一眼就看明白:“这不是悔悟,是怕死。”更让她心寒的是,钟建川的家人从没登门道歉,连一束花都没送过。 邻居们说,钟建川平时很内向,反常的安静。 他父母工作忙,父亲长期不在身边,很少管他,典型的“管教缺失”。 心理专家分析,这种长期缺少关爱又自卑的孩子,很容易把别人的善意当成施舍,把别人的优秀当成嘲讽,最终用极端方式发泄。 曾女士现在还保留着优优的微信,偶尔会发一句“妈妈想你了”。 那个她接送了三年的孩子,那个曾经的同学,成了她一生的噩梦。 这起案件像一面镜子,照出人性深处的幽暗。 不是所有沉默都是善良,不是所有善意都能换来感恩。 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嫉妒,那些无人疏导的心理扭曲,在沉默中累积到极致,就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最让人痛心的是,这本可以避免,如果有人早发现异常,如果他学会面对自己的情绪,如果善意被正确解读。 但世上没有如果,只有血淋淋的教训。 对此你怎么看? 信源:中国青年报
10月15日报道,深圳优优被害案中,有一个点让人始终想不通!杀人者钟建川平日里沉
霁雾阙任
2025-10-18 10:59:14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