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为什么喜欢捡柴火?过去没有天然气、电磁炉,“柴米油盐”里柴排第一,做饭取暖全靠它。 农村人要走几里山路拾枯枝,抢捡庄稼地里的麦茬,晚了就没了。 而且以前物资匮乏,买煤太贵,捡柴火能省开支,不少老人天不亮就出门,只为让家人吃上热饭、过暖冬。 其实从春秋战国到汉朝,中原地广人稀,到处都是大片森林。 到了唐代,人口一下多了起来,村里周边的树几乎被砍了个精光。为了砍捆柴,村民得步行几十里山路。 像长安、洛阳这种大城市,周边的树早就不够用了,唐朝中期还专门设了个“木炭使”的官,就为了管木炭的供应。 到了北宋更夸张,周边的大森林基本砍没了,连皇陵边上的树都被人砍空。 宋仁宗没办法,只能下法令:偷砍别人家坟前的树,超过四十棵就判死罪,你说当时情况得多严重? 再到清朝,全国人口都上亿了,皇帝想修个大殿,找根够粗的主梁木都难,最后只能从北大荒或者西南深山里往回运。 上世纪50年代,全国森林覆盖率只剩8%,后来搞了几十年绿化,现在覆盖率才升到23%。 现在生活好了,能源方便又便宜,但老一辈捡柴火的习惯改不了,那是他们从小养成的“安全感”,是对过去生活的本能应对。
骨灰项链的风波:一场关于爱与伦理的辩论小S好朋友,把亲人骨灰做成项链,送人,大
【4评论】【3点赞】
司徒有虚名
以前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上山捡干柴,有个发小捡太少了怕回家挨骂,直接用柴刀把一棵松树砍倒,然后拖回家晒干!我是不舍得砍树的,觉得树长这么大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