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9 日,中国商务部与海关总署通过官网密集发布多项公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管制法》相关规定,将部分稀土相关物项、生产技术及配套设备全面纳入出口管制范畴。 此次调整并非简单的政策修补,而是对稀土产业链实施的系统性管控 —— 从稀土永磁体等终端产品,到沉淀结晶搅拌器、稀土电解槽等核心生产设备,再到萃取剂等原辅料,管制清单覆盖了从开采到加工的全链条环节。 更关键的是,稀土萃取分离工艺、钕铁硼磁体制备等四项核心技术被明确列入禁止出口目录,离子型稀土矿山浸取工艺则实施许可管理,彻底阻断了技术外流的可能。 这一系列举措释放的信号极具分量,根源在于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中的不可替代地位。作为被称为 "工业味精" 的战略资源,稀土是导弹制导系统、芯片核心材料、电动汽车电机等高端制造领域的必需品,而中国掌控着全球近 90% 的重稀土永磁体生产,更垄断了 99.9% 的重稀土分离加工能力。 在此之前,中方曾将针对部分美国商品的关税豁免期延长至 2024 年 11 月 30 日,为经贸对话保留了空间,但 10 月 9 日的管制措施意味着战略底线的明确 —— 对于涉及军事用途的稀土需求,将不再发放出口许可,仅保障民用领域的合规供应。这种差异化管控精准击中了全球产业链的要害,尤其是对高度依赖稀土进口的美国国防工业和高科技产业形成直接影响。 管制信号落地后,美国市场首先出现连锁反应。作为稀土下游应用大国,美国的汽车制造、半导体生产及军工企业均依赖中国供应链,短期内既无法通过澳大利亚、加拿大等替代来源满足需求,本土稀土加工能力又局限于轻稀土领域,重稀土供给完全处于空白状态。 这种结构性依赖使得相关行业面临供应链中断风险,进而引发市场对经济稳定预期的担忧。就在管制措施公布后不久,中美双方启动了工作层会谈,但核心分歧并未弥合 —— 美方试图推动中方放松管制,中方则坚持出口管制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必要举措,且已通过双边机制向相关国家和企业充分通报合规要求。 这种僵持背后,是美国内部深层的利益分化:政府层面仍试图维持战略施压姿态,而金融资本和实体企业则更担忧供应链断裂引发的经济损失,这种分歧直接影响着其后续战略走向。 在美国陷入内部博弈的同时,其盟友体系开始出现明显的松动迹象,各国基于自身利益考量展开了差异化应对。日本政坛的变动颇具代表性:10 月 10 日,与自民党维持 26 年执政联盟的公明党突然宣布退出联合政府,导致日本政局陷入动荡。 表面上看,此次分裂与自民党接连曝出的黑金丑闻及选举失利直接相关,但深层原因指向对华经济依存度带来的战略矛盾。 日本汽车、电子产业与中国供应链深度绑定,仅电动汽车电机所需的镝、铽等重稀土就完全依赖进口,而中国正是其最主要的供应来源。自民党此前推行的对华强硬路线与产业利益形成尖锐冲突,公明党的退出实质上为日本对华政策调整预留了空间,避免在中美博弈中被绑上 "硬脱钩" 的战车。 法国政坛的波折同样折射出战略选择的困境。9 月刚上任的总理勒科尔尼,在 10 月 6 日因内阁组建分歧宣布辞职,其组建的内阁仅存在 12 小时便宣告解散,时隔 4 天后又被总统马克龙重新任命组阁。 这种看似混乱的人事变动,本质是国内不同利益诉求的集中体现:右翼势力不满其政策倾向,左翼则对与美协调姿态持批评态度。 法国当前面临能源价格高企、制造业成本攀升的双重压力,而中国既是其能源合作的潜在伙伴,也是汽车、航空等优势产业的重要市场。这种现实需求推动着政策转向,就在勒科尔尼复任后不久,法国高层启动了对华战略对话筹备工作,成为欧洲国家务实调整对华政策的缩影。 欧洲整体的对华互动节奏同样在加速。2024 年以来,比利时首相德克罗、德国总理朔尔茨、法国总统马克龙、波兰总统杜达等多国领导人先后访华,10 月底斯洛伐克总理菲佐更是率包含 80 名企业家的庞大代表团来华,将此次访问定位为 "年度最重要外交行动"。 这种密集的高层往来并非偶然,而是基于产业利益的理性选择:欧洲汽车工业占斯洛伐克等国工业销售额的半数以上,而电动汽车转型亟需稀土永磁体供应。 德国化工、法国航空等产业则希望通过技术合作拓展中国市场。与此同时,瑞典、西班牙等国外长也纷纷安排对华行程,形成了跨区域的访华潮。这些动作与美国推动的 "遏华联盟" 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欧洲在中美博弈中寻求自主空间的意图。
都是任内被查,国家这次打虎的级别不一般。!坚决拥护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决定!1
【82评论】【68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