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名存实亡”背后,不是死在导弹下,而是死在了中美两国的A4纸上。一边,

经略简料 2025-10-16 15:46:55

台积电 “名存实亡” 背后,不是死在导弹下,而是死在了中美两国的A4纸上。一边,美国吊销了它的对华出口许可;另一边,中国大陆的稀土新规,卡死了它对美国的出口。同时失去中美两大市场,这家公司,已经名存实亡。 没人能预料到,最终让台积电承压的并非什么震撼业界的大事件,反而是几张看似毫无分量的 A4 纸。 这家掌控着全球超九成先进制程芯片的巨头,曾经被岛内捧为“护国神山”,甚至被美国政客誉为“全球最伟大”,如今却发现自己同时被中美两大市场拒之门外,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这根本不是一场意外,而是其长期战略失衡后的必然崩塌。它引以为傲的市场、技术和地缘价值,这些所谓的“护身符”,最终竟亲手将自己一步步送进了枷锁。 台积电的财务报表早就藏着一个致命的矛盾:利润在中国,豪赌却在美国。它的大陆南京厂,生产着市场刚需的16和28纳米芯片,是汽车和消费电子领域离不开的关键组件。 尽管此业务仅占总营收的11%,却是名副其实的现金牛。2024年,它贡献了近260亿新台币的利润,且近四年累计盈利逾800亿,展现出强劲的盈利能力。 然而,这台“印钞机”赚来的钱,却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了美国亚利桑那州的那个“无底洞”里。当地新建工厂的投入成本,比台湾地区同类工厂高出了百分之五十;而在这里生产出来的 3 纳米晶圆,每一片的价格都要比台湾地区贵 7000 美元。 更要命的是,初期良率只有可怜的60%,远低于台湾工厂的85%,四年下来累计亏损已超过394亿新台币。 这种用盈利核心去填补亏损黑洞的模式,在美国特朗普政府吊销对华技术出口许可后,瞬间玩不下去了。支撑起整个商业逻辑的核心基石,就这样被直接抽离了。 曾经,技术是台积电最坚固的“护城河”,但现在,这条河却成了一座“黄金囚笼”。它的2nmGAAFET工艺太关键、太领先,以至于成了地缘棋盘上那个谁都想控制的棋子。 正因为这种不可替代性,美国才敢用吊销许可证的方式,强迫它去投资建厂,甚至威胁不听话就加征100%的关税。 另一边,中国的反制也来得精准而致命。10月,商务部出台稀土出口管制新规,新增了5类中重稀土,并明确将14纳米及以下的芯片生产纳入监管。 判定标准十分明确:只要产品中中国稀土的含量达到 0.1%,要将其出口,就必须先征得北京方面的同意。中国承担着全球近百分之七十的稀土供应,凭借这一优势,直接卡住了台积电对美出口的咽喉要道。 面对这样的局面,台积电其实也尝试过做出一些挣扎和应对。为谄媚美方,其毅然自2nm生产线撤下中国大陆设备。 本以为此举能换来优待,怎奈事与愿违,不仅未得丝毫好处,连许可亦被无情吊销。想更换稀土供应商?成本至少增加10%,调试周期长达半年到一年,时间上根本来不及。 最可悲的,莫过于“护国神山”这个幻觉的破灭。它以为自己手握王牌,能稳坐钓鱼台,结果却发现,自己从头到尾都不是“棋手”,而是一枚随时可以被牺牲的“棋子”。它的战略价值越高,被利用得就越彻底。 岛内早有声音预警,蔡正元就提醒过稀土管制可能让台积电停工;黄征辉也认为大陆的做法是一个负责任国家的正常操作。 可惜这些声音没有被听进去。英伟达掌门人黄仁勋直言不讳,美国实施的出口管制举措终将折戟沉沙。这般行径非但无法达成预期目的,反倒会促使对手卯足劲头,加速自身成长的步伐。 当下发生的种种事实,正在一步步印证这样的观点。截至2024年,大陆芯片自给率已攀升至30%。 着眼未来,制定了清晰的发展目标,力求在2026年将芯片自给率进一步提升至50%,彰显自主发展的决心与潜力。每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可达 6300 亿美元,这样的市场规模意味着,只要有空位产生,就会有新的参与者站出来填补。 台积电的悲剧,是其内在战略矛盾的总爆发。它在市场布局上的失衡、对技术壁垒的过度自信,以及对自身地缘价值的严重误判,共同酿成了今天的苦果。这家曾经的技术霸主,终究没能逃脱地缘政治的引力。 它的故事也给所有试图在超级大国间寻找平衡的企业敲响了警钟:当你的核心资产成为棋盘上的必争之子时,你就已经失去了做棋手的资格。 信源:纽约时报 美媒:台积电或同时失去中美市场

0 阅读:1
经略简料

经略简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