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也够离谱的一场突如其来的离职,打破了万科近期相对稳定的局面。10月13日,万

庚黑星君 2025-10-15 00:57:32

万科也够离谱的

一场突如其来的离职,打破了万科近期相对稳定的局面。10月13日,万科发布公告称董事长辛杰因个人原因提交了辞职报告。这意味着这位在今年1月空降到万科、承诺推动“深铁与万科融合实现1+1>2”的管理者,只坚持了不到九个月就黯然离场。黄力平作为原董事会成员,接过了这个职位。表面上看是一次平稳的权力交接,但其背后反映出的是万科从应急救火向制度化管理的转变,也暗示着这场改革的复杂程度超出了预期。01辛杰的履历符合典型的深圳国企干部特征,这位1966年出生的沈阳工业大学毕业生,在深圳外贸集团开启职业生涯后,又在天健集团、深铁集团等国企系统长期任职。当郁亮的万科陷入困顿时,深铁集团顺势让他接掌这家曾经的地产龙头。

辛杰上任后的改革堪称“大刀阔斧”,今年1月底,郁亮、祝九胜等核心高管相继离职,深铁系高管随即全面进驻。这批新高管的特点很明显——他们要么来自天健集团,要么在深铁有过多年经历。执行副总裁李锋曾任天健置业总经理,财务总监卜令秋在特区建工和天健集团都有丰富经历,这种人事安排背后是对新领导班子的绝对信任。更激进的改革发生在组织层面,9月17日,万科宣布撤销了沿用近20年的区域制。原有的五大区域公司(华东、南方、北京、西南、华中)被全部打散,取而代之的是16个由集团总部直接管控的地区公司。

这意味着曾经每个区域都能各自决策的模式彻底终结,所有投资、财务、运营的权限全部上收到北京总部。这种转变通常被理解为“极限降本”,打破各地独立运作造成的内耗和资源浪费,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统一调度。然而改革与现实的碰撞很快显现,虽然辛杰推动的组织优化看起来逻辑严密,但两个数据揭示了真实的窘境。深铁集团作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其自身也陷入了困境。根据深铁集团的半年报,今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滑21.67%,曾经的“利润奶牛”站城一体化业务营收同比下跌63%,占总收入的比重首次跌破三成。而万科的情况同样严峻,上半年实现营收1053.2亿元,同比下滑26.23%,归母净利润亏损119.5亿元,销售金额691亿元同比下降45.7%。

作为救火队长,辛杰面临的压力来自多个方向。股东方的困境限制了其能获得的支持力度,公司自身造血能力的下降意味着内部改革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见效。一场为期九个月的改革,看起来还远未完成,但推动者已经选择了离开。02辛杰的离职,并未意味着深铁集团对万科控制权的削弱。黄力平虽然是由内部晋升,但他接手时面对的已然是一个高度集权化的管理体系,这正是辛杰留下的“遗产”。从财务角度看,深铁集团的“输血”规模已经相当可观。从1月至10月,深铁集团向万科提供的借款累计接近260亿元,其中仅9月的借款就达20.64亿元,年化利率仅2.34%。这些低息借款在某种程度上延缓了万科的债务危机,使得今年上半年的公开债全部按期兑付,2027年前也没有境外公开债到期。

但在这些利好数据背后,隐藏的是更深层的问题。万科的债务结构本质上并不算好转,截至6月末,公司总负债规模为8729.88亿元,资产负债率虽然降至73.11%,但净负债率反而从年初的80.6%上升至90.38%。这种反向变化说明一个简单的现实:万科消耗现金的速度远快于减少债务的速度。具体到数字,计息负债有3642亿元,其中短期借款231.46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1347亿元,再加上1362亿元的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而公司目前仅有740亿元的货币资金,短期偿债压力仍在千亿级。与此同时,万科的经营表现也在测试新管理层的耐心。

虽然上半年的销售回款率达到100%,多地项目去化率超过九成,这些看起来都是积极信号。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恰恰说明万科不得不通过提高销售力度和快速出货来维持现金流。存量盘活虽然上半年回笼了60亿元左右资金,但这种来自既有项目的增量收益终究是有限的。黄力平的任务是继续这场改革,但他能依靠的工具已经基本确定,通过集权管理来精细化运营,通过深铁的持续支持来缓解债务压力,通过优化组织结构来提高效率。但这些举措能否扭转万科的基本面,仍取决于两个外部因素:一是深铁集团自身能否稳住局面,二是房地产行业能否出现有效的需求反弹。目前两个条件都存在不确定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会有人选择在这个时刻离开。

0 阅读:69

评论列表

用户12xxx55

用户12xxx55

2
2025-10-15 09:12

做一个行业生意,不可能做一辈子,除非是搞垄断。国有企业想在某个行业跟民营企业竞争,有点困难。除非国有企业垄了这个行业,不准私人企业进入,躺着都有钱入袋

庚黑星君

庚黑星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