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前后的长沙,被两组数据勾勒出发展轮廓:湖南赴沪引才专场明确2035年常住人口目标1550万,需新增近500万人;而国庆黄金周1079.52万人次的游客量,恰似给这座人口刚过千万的城市(2025年9月常住人口1061.65万)做了一次"人口承载压力测试"。 相较于流动的游客,常住人口的增长才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动能。但现实挑战显而易见:2025年长沙常住人口与2024年底基本持平,过去两年年均10万左右的增量,与"年均需增44万"的目标相去甚远。在此背景下,主城核心区(东至京港澳高速、西至西二环、南至南三环、北至谷山绿楔-捞刀河)325万的2035年人口规划,更凸显其开发饱和的现状。城市扩容的答案,藏在2025年十大重点片区767亿元的投资计划中——南部融城、湘江科学城、滨水新城·大泽湖三大板块,正成为人口承接与价值跃升的主战场 。 作为长株潭一体化的"桥头堡",南部融城已从规划蓝图加速落地为实景。2025年8月,片区迎来16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达192.8亿元,涵盖数字经济、智能制造、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其中智链星河智能云算中心投资52亿元,将与两大算力中心共建"三朵云"基座,支撑起片区超600亿元的数字经济规模;蓝风微短剧基地则以75个实景场景和3大虚拟棚,剑指中南地区首个数字影像超级工场。 体育IP的加持更让片区热度飙升。总投资68亿元的长沙奥体中心正处于火热施工中,6万座专业足球场、1.8万座体育馆等设施将为2029年全运会做好准备,而对面的湘江科学馆与已完成转体的暮坪湘江特大桥,共同构成"赛事+交通+文旅"的发展三角。交通层面,奥体大道、观音港路全面开工,地铁5号线、7号线南延线加速推进,15分钟达机场、30分钟通株潭的"半小时圈"正逐步成型 。2025年139亿元的专项投资,正让这片141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人口导入的"强磁场"。 作为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核中核",湘江科学城的建设进度正以"天"为单位更新。76个政府投资项目挂图作战,湘江科学中心已全面封顶,计划2026年建成投用。2025年7月,片区再添配套重器——智慧可再生能源站地块成交,以湘江水为冷热源的集中供能系统,将为200万平方米区域提供绿色保障,年内即可动工 。 人才吸引力已率先显现。2025年9月,长沙市一中湘江中学正式开学,96个教学班可容纳4200名学生,与本部共享师资与课程体系,更依托科创资源开设人工智能等特色课程。周边30余个高端研发中心扎堆布局,湖南大学科创港、湘江院士港加速落地,加上地铁3号线桐溪站与湖南省儿童医院西院区的配套兑现,让片区成为高端人才定居的优选 。这里正以"实验室+名校+生态"的组合拳,打造能留住数十万科研人才的创新生态圈。 2025年7月的招商签约大会上,大泽湖片区迎来"量子科技军团"——科微量子将南方区域总部落户于此,专注微型原子钟的研发与生产,南通锐莱新能源、碳纳米管新材料等8个未来产业项目同步签约,为"湘江未来城"注入硬核科技基因。截至10月,湘商总部基地已启动运营,永杉国际、澳优全球总部等企业陆续入驻,"基地研发+园区生产"的模式加速成型 。 这片被定位为"十个重大城市片区"之一的土地,正用政策与生态筑巢引凤。望城区出台"海创园36条"等人才政策,拿出380亩沿江黄金地段招引研发机构,同步建成中部首个近自然湿地公园,实现"产业与生态共生" 。比亚迪电子二期、利亚德华中总部等项目的持续落地,更让智能终端、生命健康两大主导产业形成集群效应,为人口导入提供坚实的就业支撑。 从南部融城的"融城引擎"到湘江科学城的"科创核芯",再到大泽湖的"产城标杆",长沙正以767亿元投资为笔,在主城之外勾勒出人口承接的新蓝图。虽然1550万的人口目标任重道远,但三大板块的产业落地与配套升级,已让这座城市的增长路径愈发清晰——人口的增量在哪里,城市的未来就在哪里。
娃哈哈这波风波反转得也太快了!前几天刚传核心高管严学峰被立案审查紧接着港媒又说
【4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