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沙漠下面几乎全是石油,我国缺油年年大量进口,那为啥不开采呢?就拿塔克拉玛干沙漠来说,已经探明的石油储量有178亿吨,但为什么放着这么多油不采,年年还得花大价钱进口? (信源:中国石油——我国最大沙漠油田累计产量突破5000万吨) 先说说塔克拉玛干的石油有多难采。 大家对沙漠的印象可能是 “一片沙子”,可石油藏在沙漠地下几千米深的地方,上面还压着厚厚的岩层。这里的开采环境,能用 “三极” 来形容:极热、极干、极偏。 夏季地表温度能飙到 70℃,设备暴晒几小时就可能故障;全年降水量不足 100 毫米,连施工用水都得从几百公里外运过来;而且沙漠里没有公路、没有电网,连工人生活物资都得靠骆驼或直升机运输,光前期搭建基础设施,成本就比海边油田高 3 倍以上。 更要命的是地质条件复杂。塔克拉玛干的石油储层像 “打碎的玻璃”,油藏分散在多个小区块里,不像中东油田那样 “一口井就能喷满罐”。 有石油公司试过在沙漠打井,一口井要钻 4000 多米深,还得用特殊的水平钻井技术,才能把分散的石油聚起来。 单口井的成本就高达上亿元,比普通油田的井贵 5 倍,要是遇到油藏储量没预估的多,很可能 “亏本赚吆喝”。 这里得科普个关键:石油开采不是 “有就采”,得算 “经济账”。 国际油价平时在每桶 70-80 美元波动,要是开采成本超过这个价,采得越多亏得越多。塔克拉玛干沙漠油田的开采成本,每桶至少要 100 美元,而从中东进口的石油,加上运费也才每桶 80 美元左右。 你要是企业,会选 “花 100 块采 1 桶”,还是 “花 80 块买 1 桶”?显然进口更划算,这也是企业暂时不大量开采的核心原因。 有人会说:“就算贵点,也该采啊,总不能一直依赖进口!” 其实咱们不是 “不采”,而是 “适度采”,这背后是国家的能源战略。 塔克拉玛干的石油,更像是咱们的 “战略储备”—— 就像家里的应急粮,平时尽量吃 “外购粮”,把自家的粮存起来,万一哪天国际上断供了,再动用这些储备。 为啥要这么做?因为石油是 “工业的血液”,一旦断供,汽车开不了、工厂转不动,整个经济都会受影响。 现在我国进口石油,60% 来自中东,这些地区局势不稳定,万一遇到战争、制裁,石油运输就可能出问题。而塔克拉玛干的石油藏在自家国土里,不受国际局势影响,留着它,就等于给国家能源安全加了道 “保险”。 而且开采沙漠石油,还得考虑生态保护。塔克拉玛干是我国最大的沙漠,也是脆弱的生态区,地表植被一旦被破坏,很难恢复。 钻井时要是不小心泄露石油,会污染地下水源,影响周边的胡杨林和野生动物。之前有企业在沙漠边缘试采,光生态恢复的投入就占了总投资的 15%,还得定期监测沙丘移动、植被变化,这些都是 “隐形成本”,不能只盯着石油本身的价值。 现在咱们也不是完全不动沙漠石油。像塔里木油田,每年会开采 2000 多万吨,主要用于新疆本地的工业和民生,这样能减少 “把石油从沙漠运到内地” 的成本(光运输费每吨就比海运贵 200 元)。 同时,科研人员也在研发更便宜的沙漠开采技术,比如用太阳能供电代替柴油发电机,用无人机巡检代替人工巡逻,等技术成熟、成本降下来了,再加大开采量也不迟。 网友们看完这些,纷纷恍然大悟:“原来不是不想采,是得算长远账”“战略储备太重要了,不能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为了生态保护放缓开采,这点想得太周到了”。 确实,能源问题不是 “短期利益” 的事儿,得兼顾当下成本、未来安全和生态保护,不能一拍脑袋就决定。 其实不光是石油,我国的煤炭、稀土等资源,也在实行 “适度开发 + 战略储备” 的策略。 毕竟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把好东西留到最需要的时候用,才是最明智的选择。现在大量进口石油,既能节省自家资源,又能利用国际市场的低价,等将来技术、成本、生态条件都成熟了,塔克拉玛干的 178 亿吨石油,自然会成为咱们的 “能源底气”。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觉得未来沙漠石油开采技术能大幅降本吗?除了石油,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 “藏着不用” 的战略资源?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也为科研人员攻克沙漠开采难题点个赞!
这是把买沙特的石油钱挪用了吧?[呲牙笑]
【2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