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上级派董明德抓俘虏,要求不打草惊蛇。可他反在敌驻地旁点篝火,没想到这把火让他立了大功。 2007年秋,山东莱阳前万第村。董明德的外孙徐永波整理外祖父遗物,撬开一把锈铜锁,打开了老木箱。 木箱里没有金银,只有一叠泛黄的立功证书,和十几枚沉甸甸的奖章。 最显眼的是特等功奖状,落款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 虽褪色,却让在场人全沉默了。 谁也想不到,这个生前种地、沉默的老人,竟是抗美援朝 “二级战斗英雄”。故事要从 1950 年冬夜说起。 1950 年 11 月,抗美援朝二次战役将打响。德川是 “联合国军” 东西线接合部,是志愿军破局关键。 志愿军 42 军 125 师 373 团 7 连排长老董明德,在战壕里听连长传任务:“德川守敌是南朝鲜第 7 师,抓个‘舌头’摸清火力,绝不能打草惊蛇!” 董明德攥紧冲锋枪:“保证完成任务!” 他清楚,敌军巡逻密,抓俘虏比登天难。 出发前,董明德带 6 名战士换缴获的南朝鲜军装,帽檐压低,沿山梁摸向敌驻地。 刚到牛岘洞隘口,尖兵突然示意 —— 百米外 10 名敌军巡逻,脚步声都能听清。 “绕后摸哨?” 战士建议。董明德摇头:敌军路线固定,硬拼易暴露还难留活口。 战士们急得没辙,董明德却指山坳:“去捡枯枝!” “这不是引敌人来?” 战士急得跺脚。董明德按住他:“装迷路友军,他们只会盘问,这才好抓活口!” 说着就点燃篝火,黑烟在天色里很显眼。 很快,敌军端枪冲来。领头班长吼:“哪个部分的?不怕共军摸来?” 董明德装慌乱,用蹩脚朝鲜语答:“3 团的,迷路等接应。” 同时给战友递眼色。 敌军班长上前要揪他衣领,董明德突然矮身,左臂锁喉、右手用匕首抵腰。战士们瞬间冲上去,冲锋枪保险声刺耳。 敌军没反应过来就被按倒,3 个反抗凶的被击毙。董明德下令留 3 个活口:“多带一个,风险多一分。” 押俘虏返程,战士心有余悸:“这招太险了!” 董明德笑:“对付轻敌的,就得用他们想不到的法子。” 3 个俘虏的供词让指挥部大喜:不仅说了南朝鲜第 7 师炮位、火力点,还透露敌预备队第 5 团去了牛岘洞,德川仅留一营。 这情报帮 38 军 “包打德川”。11 月 25 日黄昏开战,38 军一天歼灭南朝鲜第 7 师,撕开美军防线。 战后总结会,团长拍董明德肩:“你这把火,烧出了德川大捷的突破口,立大功了!” 德川战役后,42 军奉命去月浦里断美军退路。7 连接急令:敌 30 多人要炸月浦里简易桥,必须守住。 董明德带一个班连夜赶去,到桥边心一沉:桥面满是炸药包,引线垂进水里,敌军正调试引爆器。 “冲上去!” 战士要动,董明德拦:“一按引爆器,桥就没了!” 他盯着江水思索。 突然,董明德喊:“小张跟我来!” 脱棉衣穿单衣跳江,11 月江水刺骨,他牙齿直打颤。 小张也跳江,两人在水下摸到桥墩底的引爆导线。董明德用钳子一剪,导线断成两截。 岸上敌军没察觉,桥两侧战士突然冲出,30 多敌军全被歼灭。董明德和小张上岸时,嘴唇冻紫,身上结满冰碴。 守住桥,战士想歇,董明德看地图皱眉:“敌炸桥不成,肯定南撤去新仓里会合!” 他决定:“3 人守桥,其他人跟我追!” 这超出上级 “守桥” 命令,可判断没错。 追两公里,就见公路满是卡车,敌军两个连正装车撤退。“就一个班,能行吗?” 战士问。 董明德握枪:“打他们措手不及!” 分战士成三组,从两侧山坡突袭,手榴弹扔车头,冲锋枪打驾驶室。 爆炸声、枪声四起,敌军被打懵,有人喊 “共军主力来了”,丢了 10 门榴弹炮、3 挺高射机枪、20 辆汽车,狼狈南逃。这战,一个班击溃两个连,缴获够武装一个排。 二次战役后,志愿军总部给董明德记特等功,授 “二级战斗英雄”。他胸前已有 3 次一等功、7 次小功,却从不说。 1956 年,董明德因旧伤复员。部队安置费送村里困难户,每月津贴寄给牺牲战友家人。 回莱阳后,他把勋章证书锁进木箱,扛锄头当农民。妻子问部队经历,他只说:“就是个当兵的,没什么好说的。” 这一藏就是 51 年,直到2007 年董明德病逝,家人整理遗物才发现木箱。奖章鎏金虽磨掉,却刻着他的英雄过往。
1950年冬,彭老总正在查看地图,突然惊呼:“赶快给113师发报,派部队堵住龙源
【6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