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马斯还是太着急了,一下子从地道里钻出来7000大军,重新控制加沙地区。以色列军方宣布,在交换人质以后,以色列军队下一阶段要监督拆除,加沙地区所有地道系统。 7000人,一夜之间,从地底下冒出来。 就在外界以为巴以终于要“暂时冷静”几天的时候,哈马斯突然出手,7000名武装人员从加沙复杂的地下通道中集结亮相,重新掌控地面秩序。 这不是“回归”,更像是“重启”。 这波动作,直接粉碎了以色列对“去军事化加沙”的幻想,也打乱了刚刚启动的人质交换节奏。 但以色列也没闲着,军方立刻亮出底牌:下一阶段,必须拆,必须彻底拆完加沙所有地道,不管谁建的,谁藏的,谁用的,全都得铲平。 这场“地底战”,才刚刚开始。 在加沙,地道不只是地道,它是生命线,是战术工具,也是心理战的武器。 对哈马斯来说,这些蜿蜒曲折的地下通路,是他们在面对以色列火力压制下唯一的“自由空间”——藏兵、藏人、藏武器,甚至还能越境搞突袭。 伊朗的援助物资,甚至火箭零部件,很多就是通过地道偷偷运进加沙的,哈马斯的地道,不是临时挖的猫耳洞,是年复一年、投入重金打造的“地下加沙”。 以色列军方的态度也很明确:地道是头号威胁。 这次人质交换刚告一段落,国防军就立刻宣布,下一步要在美国主导的框架下,全面拆除加沙的地道系统。 简单说,就是“地道不拆完,军队不撤离”。 根据以色列国防军过去的战报,仅2021年的冲突中,他们就摧毁了超过100公里的地下通道,现在,哈马斯又能突然调动7000人,说明这些地道比想象中还复杂、还隐秘、还管用。 拆地道,不只是军事行动,更是技术挑战。 光靠炸弹不够,得挖、得测、得封,甚至得派机器人进去侦察,这是一场“战场上的基建工程”,拆得彻不彻底,直接关乎以色列能不能在未来睡个安稳觉。 以色列这次可不打算只在地底下动手,还要从外围下死手,拉法口岸,将继续由以色列控制。 这是加沙通往埃及的唯一窗口,也是人道物资和部分外援流入的唯一通道。 拉法口岸的关闭,几乎等同于“掐断加沙的呼吸管”,没有口岸,就没有物资,没有资金,也没有希望。 更别说,以色列还保留了对58%的加沙“缓冲区”控制权,这些缓冲带不是空地,而是实打实地切断了加沙南北东西的交通线。 这种控制,不喊打不喊杀,但却比炮火还致命,它不是一下子让你痛,而是慢慢让你撑不下去。 以色列显然打算用这种“半封锁”策略,慢慢削弱哈马斯的统治力,让他们连养兵都成问题。 这轮对抗,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战争”,而是一种“低烈度但高频率”的新模式。 别看战场上炮声少了,但无人机、定点清除、突袭行动从没停过,哈马斯现在不玩大兵团作战,而是靠零散小队,在城市废墟中打“猫鼠游戏”。 他们利用熟悉的地形、残存的地道、密集的民居做掩护,搞袭扰、打游击、瞄着以军巡逻队就来一波冷枪。 这种打法不求胜,只求拖,拖一天,就不算输。 以色列呢,也在适应这个新常态,他们不再搞大规模地面推进,而是靠技术手段精准打击,减少士兵伤亡,控制舆论风险。 冲突规模小了,但频率高了,危险性更复杂了。 更要命的是,这种“低强度对抗”,对平民却是最致命的。 炸不炸地道,炸的是屋顶;打不打哈马斯,打的是街边小店,每天都有可能突然断电、断水、断粮,而你却连逃的方向都没有。 联合国和国际危机组织都警告,这种“看似冷却”的冲突模式,对加沙普通人的生活破坏更深、更持久、更无解。 哈马斯重新露面,以色列誓言拆地道,口岸还被封着,这时候谈“重建”,只能说太天真。 首先是安全环境,谁敢来投资?今天刚铺好一条路,明天可能就塌了,因为地道被炸穿了。 基础设施根本无法稳定,建筑公司连工地都不敢设,更别提外企了。 联合国开发署估算,加沙要恢复基本生活环境,至少需要几百亿美元投入,但问题是,钱从哪来? 谁来管理?怎么保证不被战火再次摧毁? 更现实的是,加沙现在的民生状况正极速恶化。 粮食计划署数据显示,加沙接近80%的人口陷入粮食不安全,医院缺药、学校停课、失业率暴涨,整个地区像是进入了一个“时间冻结带”,什么都动不了,也恢复不了。 地道拆了,交通断了,资源没了,人民活着,却像困在一座无形的牢笼里,没有安全就没有重建,没有重建就没有未来。 哈马斯的地道系统,不只是战争工具,更是生存工具;以色列的“去地道化”计划,不只是安全考量,更是一种战略封锁。 国际社会能不能打破这个死循环?加沙的普通人,正被困在这场看不到终点的拉锯战中,每天都在倒数下一场空袭。 如果没有一个真正解决“封锁—冲突—无法重建”这个死结的政治方案,加沙就只能成为中东地图上那块永远止不了血的伤疤。 参考信息:《以色列与哈马斯达成阶段性停火协议,美方将派出200人支援监督》—— 路透社,2025年10月9日
枪响了!加沙内战开打,哈马斯7000锄奸队抢地盘,以色列撤了留下烂摊子!加沙的内
【2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