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英“战功不多”却为何能当元帅?毛主席曾经讲过,只有周总理能比他厉害!那么为什

熹然说历史 2025-10-13 23:47:12

叶剑英“战功不多”却为何能当元帅?毛主席曾经讲过,只有周总理能比他厉害!那么为什么叶帅几乎没有指挥过大规模作战,却能位列十大元帅呢 1897年,叶剑英出生在广东梅县一个普通家庭。他从小读书用功,1917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这所学校可不简单,和黄埔军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并称近代中国三大军校,朱德元帅也是从这里毕业的。1919年毕业后,叶剑英投身革命军队,参加了护法战争和讨伐军阀的战斗。 1924年,他参与筹建黄埔军校,担任教授部副主任,教授兵器学。在黄埔期间,他接触了不少共产党人,思想上受到很大影响。北伐战争打响后,他跟随部队出征,先后担任总预备队指挥部参谋长、新编第二师代师长。蒋介石对他很赏识,甚至特许他佩剑晋见,这在当时的北伐将领中独此一例。按说叶剑英前途一片光明,高官厚禄唾手可得。 可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消息传到江西吉安,身为新编第二师代师长的叶剑英陷入抉择。蒋介石的人多次来劝,只要他表态支持,立马升官发财。换了别人,这选择题不难做。但叶剑英看透了国民党背叛革命的本质,他召集全师军官开会,公开宣布:愿意革命的留下,想跟蒋介石走的也请便。会后他亲自起草反蒋通电,这一下把金饭碗砸了,还把自己变成了通缉犯。蒋介石一开始不信,副军长陈可钰报告了两次,他才接受事实,下令开除叶剑英的党籍。 1927年7月,经周恩来同意,叶剑英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工作需要,他的党员身份暂不公开,继续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的身份留在国民党军队里。这时候党组织正在酝酿南昌起义,各路部队陆续向九江、南昌集中。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汪精卫和张发奎搞了个阴谋。他们计划以张发奎的名义邀请贺龙、叶挺上庐山开会,趁机把两人扣起来,同时调动他们的部队到德安集中,然后用三个军的兵力包围缴械。这要是成了,起义就没戏了。第四军军长黄琪翔和叶剑英是同乡,关系不错,他把这个消息透露给了叶剑英。 叶剑英一听就急了,这可关系到起义的成败。他连夜找到叶挺,两人商定立即通知贺龙等人。第二天,几个人以游湖为名,在九江甘棠湖的一条小船上碰头。湖面上看着风平浪静,船舱里气氛却紧张得很。叶剑英把敌人的阴谋说了出来,大家当即决定:坚决不上庐山,不接受调部队的命令,立刻赶往南昌。这次秘密会议后来被称为”小划子会议”,为南昌起义保住了主力部队。 8月1日凌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张发奎闻讯大怒,立即召集军官开会,要派兵追击。会议室里群情激愤,都主张火速追赶起义部队。叶剑英这时候站出来劝张发奎别追。他分析说:你早就想南下广东重新北伐,现在正是机会。我们放叶、贺的队伍到广东去,李济深肯定招架不住,必然会请你出兵帮忙,你就可以打着援军的旗号直奔广州。这样比跟在后面打,两败俱伤,要强得多。张发奎一听觉得有道理,就只发了个”奉令追缴,已经出发”的电报,实际上始终跟在后面,追而不打。这一招让起义部队避免了腹背受敌的险境。 南昌起义后,叶剑英又参加了广州起义,担任军事指挥部副总指挥。起义失败后他辗转香港,1928年冬天去了莫斯科学习。1930年回国后,他和刘伯承等人翻译了苏联红军的军事条令,为红军建设提供参考。 1931年4月,叶剑英到达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11月担任中革军委总参谋长。在第二、三次反围剿战争中,他协助指挥作战,为保卫根据地立了功。长征开始后,他先后担任一纵队司令员、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全军上下都很高兴。可没多久,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就跟党中央闹起了矛盾。他仗着自己兵多枪多,反对北上抗日的方针,主张向西南边远地区退却。党中央坚持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双方分歧越来越大。 9月的一个深夜,担任右路军参谋长的叶剑英还在油灯下整理地图。通信员送来一份刚译出的电报,是张国焘发给右路军政委陈昌浩的密电。叶剑英展开一看,额头立刻渗出冷汗。电报要求陈昌浩率部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这话听着温和,实际上是要用武力对付党中央。 叶剑英握着电报的手微微发抖。他知道这份薄纸关系着党和红军的生死存亡,稍有差池,红军内部就会兵戎相见,革命前途就完了。他立刻起身,穿过夜色,直奔毛主席的住处。毛主席看完电文,面色凝重,当即召集中央领导紧急开会。经过研判,大家一致认为必须立即行动。当夜,中央决定率红一、三军团连夜脱离,继续北上。凌晨时分,部队悄然集结出发,天亮时已经拉开相当距离,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红军内部冲突。 事后毛主席多次说:“叶剑英同志在关键时刻立了大功。没有他及时送来这份电报,后果不堪设想。他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人。”这次事件中,叶剑英没有指挥千军万马,却在最危险的时刻做出了最正确的判断,将一场可能导致红军分裂的危机化解了。

0 阅读:0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