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桑尼亚早年力排众议叫停中企巴加莫约港项目,满以为能拉英美日当“新大腿”,结果被

顾议史实 2025-10-13 21:40:24

坦桑尼亚早年力排众议叫停中企巴加莫约港项目,满以为能拉英美日当“新大腿”,结果被现实泼了冷水,又要重启与中合作。   坦桑尼亚曾一脚踢开中企,转身拥抱英美日,以为自己找到了更靠谱的“金主爸爸”,结果六年过去,一纸蓝图没变港口,反而错失了东非发展的快车道。   如今,巴加莫约港又回到中国企业手中,现实狠狠地给了政府一记耳光。这个非洲大国,终于开始认清一个道理:光听别人画饼,真不能当饭吃。   2015年,坦桑尼亚与中国招商局国际公司签署协议,准备在印度洋边上打造一个能吞下2000万标准箱的超级深水港,叫巴加莫约港。   按最初设想,这项目一旦开工,不仅能让坦桑尼亚一跃成为东非物流枢纽,连内陆国家都能通过它“借港出海”。   然而,还没等项目真正落地,新上任的总统马古富利挥手叫停,理由是协议“太不公平”,中方的免税和赔偿条款“可能让政府破产”,说白了,就是觉得吃亏了。   更深层的原因,其实是政治风向变了,马古富利想走一条更靠近西方的路,幻想靠着引进“民主范本”与西方资本,既能拿到钱,又能掌握主动权,他的官员甚至公开声明:跟西方合作才是“现代治理”的方向。   转投西方以后,坦桑尼亚确实迎来了不少“口头支持”,英国最早拍胸脯说,咱来投30亿美元。   但等真正做了前期勘测,发现成本直接飙到80亿,光是环境评估和听证会,就搞了两年多,啥都没动。   日本那边也不甘寂寞,2019年在官方发展援助白皮书里提出,要帮非洲搞港口建设,听起来挺振奋人心,结果呢?纸上谈兵,动静大、落地慢,时间一拖再拖。   就连法国也来凑热闹,2022年,驻坦桑尼亚大使信誓旦旦表示,有企业愿意以公私合营参与项目,听上去很国际范儿,结果连个框架协议都没能敲定。   六年过去了,什么港口没建成,什么外资没到账,连港口附近的配套道路都没修几条,硬着头皮扩建了个老港口,结果效率还是上不去。   这时候,邻居们已经把差距拉开了。   肯尼亚的蒙内铁路在中国援建下早就通车运行,不仅打通了内陆与港口的联系,还创造了4.6万个就业岗位,GDP直接拉升了1.5%。   埃塞俄比亚更猛,亚吉铁路成了非洲第一条现代电气化铁路,不但提升了国内物流效率,还带动了工业走廊的建设。   相比之下,坦桑尼亚的青年失业率一路走高,超过13%,眼睁睁看着邻居们吃香喝辣,自己却连饭都快吃不上了。   这时候,风向开始变了,2021年,新总统哈桑上台,对前任的“西倾战略”明显不买账。   她公开表示,“共建‘一带一路’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开始积极修复与中国的关系,2022年,政府终于承认:光靠西方的承诺是走不通的,得靠真正能落地执行的合作伙伴。   于是,巴加莫约港项目被重新摆上了谈判桌,中企再次成为主角,这一次,坦方不再纠结于谁能说得更动听,而是看谁能干得更实在。   坦桑尼亚的这六年,是一堂生动的现实课,它告诉我们,发展中国家在面对大国博弈时,必须擦亮眼睛。   西方国家的合作模式往往伴随着冗长的流程、复杂的政治条件和不确定的资金兑现,相比之下,中国在非洲的项目虽然也有博弈,但普遍更注重实效和基础设施本身的可行性。   坦桑尼亚学者莫希说得不无道理:“中国帮助非洲提升互联互通,而西方总是承诺多、兑现少。”这话听起来朴素,但却是很多非洲国家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   如今,坦桑尼亚不是孤例,越来越多非洲国家开始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合作模式,更多地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一味追求“政治正确”的外交姿态。   正如巴加莫约港的命运所揭示的那样,合作的关键不在于谁的口号响,而在于谁能真把项目落地,把经济带动起来。   回过头看,坦方当初力排众议叫停项目的决策,背后掺杂了太多政治理想主义与对西方模式的盲目崇拜。   可发展不是纸上谈兵,港口不是靠嘴皮子建成的。错过了六年,才终于明白一个硬道理:基础设施不是谁说得漂亮就能搞起来的,要看谁能掏得出钱、扛得起活、落得下地。   这场港口风波虽然以“回归中方”暂时告一段落,但留给非洲国家的反思才刚刚开始。   现实是最好的清醒剂,坦桑尼亚走了一圈,才发现最初那条路,其实是最稳的,合作不是拍脑袋的选择,而是用脚投票的结果。   这个世界上,能把港口从蓝图变成现实的,不是语言艺术家,而是能干实事的伙伴,而中国,恰恰就是那个能把图纸变为码头、把愿景变为通道的合作者。

0 阅读:1
顾议史实

顾议史实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