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不把土豆当主食,而在欧美却是主食?其实原因很简单: 我们要知道土豆天生是 “凉性体质”,而欧洲不管是法国、德国这些西欧国家,还是瑞典、白俄罗斯这些东欧和北欧国家,大多是凉爽气候,刚好踩中土豆的生长舒适区。 其数据也最能说明问题,欧洲马铃薯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一,西欧更是用 24% 的种植面积贡献了 38% 的产量,就说荷兰这个小地方,土豆种植占总作物面积的 16%,单产更是遥遥领先。就算是潜力最大的东欧,现在单产也有 19毫克/公顷 ,要是能把产量提升到潜力值的 80%,整个欧洲总产量能涨 55%。 更关键的是土豆的 “喝水效率”,它的水分生产力能达到 202毫克/公顷 ,是小麦的近 6 倍,就算在雨养系统里,比利时的潜力产量也能到 56 毫克/公顷,这种稳定的产出能力,想不成为主食都难。 反观中国,多数地方的气候对土豆实在不友好。福建周宁就是个典型例子,这里虽有高山优势,但世代自留种导致土豆品种退化,亩产从 1000 多公斤跌到不足 500 公斤,芽眼增多、抗性变差,土地都 “越种越瘦”。 就算换了 “费乌瑞它” 这种良种,能把亩产拉到 1750 公斤,但像 “中薯 3 号” 种几年就空心,“兴佳 2 号” 还容易得晚疫病,稍不注意就减产。 中国土豆主产区大多集中在东北、西南山区和西北,那些温暖湿润的主要人口聚居区,根本留不住土豆的 “小命”,要么高温让薯块长不大,要么高湿引发病害,产量波动大得离谱。 产量不稳直接打击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而产业链的差距更是雪上加霜。欧美早就把土豆玩出了花,美国 70% 以上的土豆都拿去加工,欧盟也有 40%,冷冻薯条、土豆泥粉这些方便食品随处可见,全世界马铃薯休闲食物消费额都超过 200 亿美元。 反观中国,土豆加工量不足 10%,就算 2016 年就提了主食化战略,想让土豆变成馒头、面条,结果 2020 年 “主食消费占 30%” 的目标压根没实现。 不是不想做,实在是太难 —— 一吨鲜薯含水量 70% 到 80%,加工成产品只剩 200 多公斤,成本比米面高一大截,市场上能买到的土豆主食屈指可数。 欧美超市里土豆制品能占半壁江山,从早餐的土豆饼到晚餐的烤土豆,顿顿离不开;中国菜市场里土豆都是跟白菜、萝卜摆一起,炒个丝、炖个块,顶多算道硬菜。 有人说中国土豆产量占世界四分之一,怎么不算主食?但这些产量大多来自山区,而且 80% 以上都是鲜食,跟欧美那种 “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主食化” 根本不是一回事。 说到底,这就是作物跟环境的 “双向选择”。土豆在欧美凉爽气候里能稳定高产,还能被玩出各种加工花样,自然坐稳主食宝座;在中国多数地方,它要么产量掉链子,要么加工成本太高,农民不爱种,市场不普及,只能乖乖当菜。 这种差异从来不是谁的选择更聪明,而是土地、气候和产业磨合出的结果,毕竟一方水土不仅养一方人,更养一方主食。 信息来源如下图;
去土豆餐厅吃漂亮饭🥔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