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在与泽连斯基通电话后,马克龙发出严正警告! 如果俄罗斯继续其“好战的顽固态度”并拒绝坐下来谈判,“将不得不付出代价”。 当天泽连斯基刚挂完与特朗普的第二次通话,转头就急着给马克龙打电话,直白要起了防空系统和导弹,还特意提交了前线需求清单,催着加快交付速度。 毕竟那时候战场形势对乌克兰不算友好,虽然乌军刚把无人机飞到俄罗斯亚洲境内炸了炼油厂,可自身的防空漏洞越来越大,急需西方补位,马克龙的“警告”刚好踩着这个节点出炉。 马克龙在电话里放话,说俄罗斯要是继续“好战的顽固态度”不谈判,“将不得不付出代价”,这话听着硬气,实则还是老一套的外交话术。早在2024年6月,他就对着泽连斯基拍胸脯,承诺给6架“幻影”2000-5F战斗机,还说要培训4500名士兵、给2亿欧元基金,当时说得好像法国要扛下援乌大旗似的。 可真到兑现的时候就掉了链子,直到2025年1月初才凑了3架战机送到乌克兰,说好的10架拖了大半年也没凑齐,那笔2亿欧元的基金更是没了下文,反倒是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戳破真相,说就算战机到了,乌克兰飞行员没个几年练不出能实战的本事,后勤维护还得被不同体系的战机拖垮。 再看马克龙嘴里的“代价”,从头到尾就没真落实过。10月12日他发完警告时,欧盟刚通过第15轮对俄制裁,本来是要针对俄罗斯的“影子舰队”,结果因为法国、德国这些国家反对,最后只能妥协。 原来拉脱维亚、立陶宛本来想逼着欧盟取消“允许企业在俄运营”的条款,可法国压根不愿松口,最后只加了句“让企业考虑退出俄业务”的空话,还特意注明这是非约束性的,等于啥约束都没有。 说白了法国就是怕真制裁狠了伤着自己,那些在俄罗斯有业务的法国企业背后都是本土利益,真切断联系吃亏的是自己,这种明哲保身的心思,让所谓的“代价”成了纸上谈兵。 更有意思的是,当时西方的援乌联盟本就透着松动的迹象。特朗普那会刚说“已决定是否给乌克兰战斧导弹”,可明眼人都看出来是政治秀——五角大楼的数据显示美国导弹产能降了8%,欧洲这边法国、德国又明确说不愿为远程导弹买单,所谓的“战斧支援”根本是空中楼阁。 马克龙不可能没看清这点,他喊着“警告”,更像是给泽连斯基递颗定心丸,同时稳住欧盟内部的团结,毕竟美国忙着选举没心思管,欧洲要是再散了架,乌克兰那边更撑不住。 可他又不敢真得罪俄罗斯,法国和俄罗斯的能源、贸易联系从没彻底断过,真把关系搞僵,自家经济先得受影响。 再看俄罗斯那边的反应,压根没把这“警告”当回事。普京就在马克龙发话前几天,还在军方会议上宣称今年已经占领近5000平方公里乌克兰土地,就算俄军9月导弹发射量只剩8月的四分之一,精密零件不够用,可面对法国的狠话,连句正式回应都没有。 毕竟俄罗斯早就摸透了法国的套路:2024年12月欧盟讨论对俄制裁时,法国就和德国、意大利一起带头反对强硬条款,逼得波罗的海国家只能妥协;到了2025年10月,就算马克龙喊得再凶,手里既没新增的援助,也没真能刺痛俄罗斯的制裁,这样的“警告”自然没威慑力。 马克龙自己其实也露过底,之前就说过“法国没有与俄罗斯交战,只是控制局势”,这话道破了他的底线——既要摆出支持乌克兰的姿态,又绝不能让法国卷入直接冲突,更不能损害本土利益。 10月12日那通电话里的狠话,不过是这种心态的延续:对着泽连斯基要显强硬,给盟友看要显团结,可真到动真格的环节,就立刻缩回手。 那些承诺的战机拖拖拉拉,该松口的制裁步步妥协,所谓的“代价”从来都是说说而已,这就是他“说最恨的话,做最软的事”的真实模样。 等到10月中旬,乌克兰盼来的还是没凑齐的“幻影”战机,欧盟的制裁依旧被法国这类国家掺了水,俄罗斯该推进的军事行动也没停。 马克龙的警告就像一阵风,刮过之后啥痕迹都没留,倒是让外界看得更明白:没有实打实的行动支撑,再狠的话也只是空话,所谓的“严正警告”,终究成了自说自话的表演。
俄乌战争恐怕要结束了。紧挨着俄罗斯的几个国家,像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波兰
【4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