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58年,明史专家吴晗发掘完万历皇帝的定陵后,得寸进尺,又想挖明成祖朱

千浅挽星星 2025-10-13 15:42:23

[微风]1958年,明史专家吴晗发掘完万历皇帝的定陵后,得寸进尺,又想挖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周总理听后沉默良久,说了一句话让吴晗破灭了幻想。   1955年,明史专家吴晗联合郭沫若、沈雁冰等人,向国务院递交了一份报告,他们请求发掘明十三陵中规模最宏伟的长陵,也就是明成祖朱棣的安息之地,吴晗的动机很纯粹,他想通过实物来解开缠绕心头的诸多明史谜团。   然而,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建造长陵用的是白灰、沙土和黄土混合制成的“三合土”,坚固得让当时的勘探技术束手无策,连入口都找不到。   就在一筹莫展之际,考古队在万历皇帝的定陵发现了一个突破口——一处裸露的洞穴,于是,勘探队的目标就从长陵转向了定陵。   当时做出这个决定,更多是考虑操作起来方便,而不是因为相关技术已经成熟,这一选择为之后的文物损坏埋下了严重隐患。   当封闭已久的地宫大门慢慢打开时,所有人都被里面的珍贵文物和华丽景象震惊,却没人注意到,真正会造成致命伤害的 “敌人”—— 外界的空气已经进入了地宫。   从 1956 年到 1958 年,这场发掘工作花费了四十多万元资金,调动了两万多人参与,出土了超四千件的文物,在吴晗、郭沫若等人看来,这是能被写进历史的重大成绩,他们觉得这次发掘肯定是成功的,而且这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继续发掘长陵的想法。   但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看,一场无声的毁坏正在悄悄发生,那些从棺木里取出的精美丝织品,是当时中国非常脆弱、珍贵的文物。   六百多件皇帝和皇后的袍服因为保存条件简陋,就损坏了近三百件,无法修复,地宫里墙壁上原本色彩鲜艳的壁画在接触到外界空气后,褪去了颜色,失去了原本的样子。   更令人心碎的是,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原配棺椁,在被复制后竟被随意丢弃,当地村民不知其珍贵,将其劈开当成了家具材料,最终只剩下一些残片,就连帝后的尸骨也未能幸免于难。   1965年,周总理陪同巴基斯坦访华团参观定陵博物馆,吴晗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当场再次提出了发掘长陵的请求。   周总理的反应很直接,他先问:“挖长陵要多少钱?”吴晗随口报出四十万,身旁的人立刻提醒他这根本不够,这个细节没有逃过总理的眼睛。   周总理对定陵文物的悲剧性后果心知肚明,他深知在缺乏有效保护手段的情况下,任何主动发掘都是不负责任的破坏,他更倾向于将国家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更急迫的民生建设中去。   面对吴晗的执着,周总理用一句看似不近人情的话,结束了这场争论:“我对死人不感兴趣。”这句话背后是一位政治家超越学者热情的务实远见,与其把文物挖出来任其损毁,不如让它们在地下得到永久的安宁。    信息来源:周恩来纪念网2018.3.1周恩来与新中国文物保护:制止大规模发掘帝王陵【4】

0 阅读:67

猜你喜欢

千浅挽星星

千浅挽星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